文化中国行|实验川剧《新·霸王别姬》重庆首演,演后谈环节上演了“唇枪舌剑”
更新于:2025-04-06 00:52:16

“我从1953年住在五一路开始看川剧,看完今天的这个戏,我的感受就8个字:川剧的希望在青年。”“整体感受有点拖拉,能不能精简到40-45分钟?”“小剧场戏剧舞台比较精简,但道具太简单,可以增加些吸引年轻观众眼球的东西,另外,霸王别姬虽然在讲爱情,但是不是也可以加一些武戏?”……

4月5日下午,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实验川剧《新·霸王别姬》刚刚落幕,一场气氛热烈的演后谈随即上演。在听取了编剧、导演的分享之后,多位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争相发言,从不同角度表达对这个作品的观感和意见。现场“唇枪舌剑”的碰撞,对于专注戏剧报道多年的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而言也是少有的体验。“实验川剧本就是一种探索,有争议才有进步。今天是《新·霸王别姬》的重庆首演,感谢家乡观众的献策建言。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精细打磨,带来更好的作品。”该剧艺术总监、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对记者说。

5位演员5大行当,青春团队演绎老戏新唱

虞美人,舞剑诀别;乌骓马,哀鸣投江;楚霸王,自刎谢幕……《霸王别姬》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出几乎所有观众都不陌生的名剧,问世以来,它不断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实验川剧《新·霸王别姬》正是这个作品的老戏新唱,剧中除了刻画有血有肉的霸王与虞姬,还加入了对同袍之情、主仆之义等的表现,丰富了感情层次,强化了舞台张力。该剧去年在香港西九戏曲中心带来全球首演,当地观众大呼惊艳。

▲演出剧照。记者 赵欣 摄

全球首演的成功让《新·霸王别姬》的重庆首演备受期待。毕竟,绝大多数川剧观众对实验川剧没有概念,他们并不太清楚,川剧还能怎么来“实验”?对记者而言,除了从导演、编剧、演员到服化道、音乐等主创团队的清一色年轻化之外,该剧的第一印象还在于角色设置的高度精简:全剧仅5位演员,刚好对应川剧生旦净末丑5大行当。“我们在悲壮情节中适当加入了丑角插科打诨的部分,以此强化川剧‘悲剧喜演’的审美特征。”导演李金治表示,以川剧高腔为主体的音乐强化了剧中的川味元素,而以川剧高腔徒歌式的演唱来立体呈现英雄末路的西楚霸王则是一个立足于川剧本体的探索,此前在香港首演时,许多观众反馈,对此印象十分深刻。

剧中不少脑洞大开之处,比如,乌骓马成了小生,忠心护主。对此,编剧袁国虎坦言,这个创意是他多年前创作评书时想到的,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乌骓马人格,展开他与霸王的主仆情感叙事。穿插全剧的,还有子弟兵这个末角。袁国虎说,跟生旦净丑相比,末容易让一些观众感到陌生,其实宋元南戏中,末就代表了一个说书人的角色,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让末角穿针引线,带着观众在传统和现代中穿梭,实现时空叙事的转化,又为霸王别姬故事带来一种现代审美。”

守正创新守正为本,创新也须立足川剧之根

“爱”与“碍”的生死别、个体人生的选择等话题是这部实验作品在戏剧艺术本身之外希望探讨的主题,李金治表示,“表面看是讲虞姬、项羽、乌骓马等的情感纠葛、因爱而别,其实在一系列事件背后,观众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要分别是因为心中有爱。剧中角色的一次次选择折射着人性的弱点和迷失,也为悲剧平添了哲思。”

青春团队的大胆实践带来层次丰富的理解和审美体验。在沈铁梅看来,这有助于川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多年来,正是在“双创”视阈下,“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率重庆市川剧院打造了《金子》《李亚仙》《江姐》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大戏,成为新时代的经典。“戏剧的未来在年轻人,小剧场演出深受年轻人喜欢,香港西九戏曲中心的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给了我灵感,于是有了实验川剧《新·霸王别姬》。”她说。

▲演出结束,虞姬扮演者白孟迪被观众团团围住合影签名。记者 赵欣 摄

《新·霸王别姬》是市川剧院首次探索具有当代性意识的小剧场实验演出,也是川渝两地跨省协同,为川剧保护传承立法落地之后,川剧第一次走出去的作品。沈铁梅坦言,“小剧场实验戏剧的形式对于川剧来说很新,我也意识到,仅仅有外在形式和实验手段不足以支撑起小剧场的内涵。所谓戏剧的守正创新,守正才是根本,在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三百年川剧艺术发扬光大。所以,创新也必须立足于川剧的根,强调川剧本体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重庆首演后气氛热烈的演后谈环节,一些戏迷对该剧表达了直言不讳的批评,更多年轻观众则热情地给予了赞许和肯定,沈铁梅认为,有争议是好事,说明观众是怀着真诚的心在关心川剧艺术发展,她相信这部戏有潜力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样本,“就现在来看,这部作品或许还难免稚嫩,但通过这样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我相信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我们也会虚心听取观众的建议,大家一起努力,川剧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