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女性健康食品消费趋势分析报告
更新于:2025-03-25 10:49:23
01
摘要

报告显示,202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达到49.9%,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占比43.3%。近4亿20至60岁的女性消费者每年掌握着高达10万亿元的消费支出,63%的家庭由女性掌握财政大权,女性在网购消费中的金额也高于男性17.2%。女性在经济领域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她们的消费决策权也在显著提升。超7成的女性消费者表示愿意为健康食品饮料支付更高的溢价,女性非常重视健康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

从全球范围来看,女性健康食品饮料市场持续释放增长潜力,预计未来十年市场规模将显著跃升。亚太地区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健康消费升级,正在加速崛起,成为全球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在中国,女性健康食品市场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2年市场规模已突破两千亿元量级,预计至2025年将实现近三成规模扩张。

中国女性健康食品市场品类分布呈现“功能性食品领跑、中式滋补品崛起”的鲜明特征。功能性食品依托精准功效与便捷性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式滋补品受益于药食同源理念复兴及国潮文化赋能,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高增长细分赛道。

功能性食品通过添加特定的功能性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膳食纤维等,能够满足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和健康需求下的特定需求。针对女性的抗初老、体态管理、睡眠改善等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便携式抗糖饮、办公室友好代餐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女性改善健康状况。

中式滋补品则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天然、无副作用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女性的青睐。像即食燕窝、阿胶糕等产品,不仅具有滋补功效,还能满足女性对于传统养生文化的认同感。随着药食同源理念的复兴,一些中药材种植、提取物等也逐渐成为女性健康食品的重要原料。

女性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健康挑战,从青春期的生理问题到更年期的身体变化,再到老年期的慢性疾病预防等。报告显示,女性对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凸显,市场端也正在针对特定生理阶段、健康问题及个性化需求,形成以免疫支持、体重管理、口服美容、周期健康、肠道健康为核心的精细化赛道。

针对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市场推出了分阶段营养包、滋补品等产品,满足她们在这一特殊时期对营养的需求;对于职场女性,便携式抗糖饮、代餐产品等能够帮助她们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健康;而对于更年期女性,复合维生素片、药食同源产品等则能够缓解更年期症状,维持身体健康。

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在消费决策上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价格,更加重视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以及品牌向外输出的理念。报告显示,女性消费观念不断从基本生活需求向更加多元的自我实现需求进阶,她们愿意为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买单。

在健康食品市场中,品牌通过情感营销、社会责任等手段,与女性消费者建立起情感连接。例如,一些品牌推出带有女性励志元素的产品包装或营销活动,传递对女性的关爱和支持;还有一些品牌通过公益活动,关注女性健康问题,提升品牌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赢得女性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线上渠道已经成为女性健康食品消费的主要渠道。报告显示,淘宝、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因其便捷购物体验成为消费者首选,其次品牌专柜和线下门店因产品品质保证和直接购物体验,获得消费者喜爱。

全渠道融合的趋势也在加速。品牌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一致、无缝的品牌体验。一些品牌在线上开展直播带货、社交媒体营销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在线下则通过开设体验店、举办线下活动等方式,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体验。

在营销方面,品牌更加注重与女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社交互动。报告显示,品牌通过情感营销、社会责任、社交互动等方式,与女性消费者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连接。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女性消费者对于天然成分和清洁标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报告显示,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低卡、低脂、低盐、低糖等轻负担产品,同时增加有益营养的摄入。天然成分、成分加减法、中式滋补食材成分已成为女性健康食品市场中不可忽视的趋势。

为了满足女性消费者对于便捷性和趣味性的需求,健康食品的产品型态不断创新,零食化趋势愈发明显。报告显示,片剂和胶囊等传统剂型正在向速溶片、压片糖果、粉剂、膏方等新兴形态转型,同时零食剂型如软糖、果冻、能量棒、冲调制品、即饮功能性饮品等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女性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外观、风味和感官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她们也更加注重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报告显示,品牌通过强化感官感受,让消费者“一见钟情”,同时将感官体验与情绪价值相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

02
引用内容
03
参考研报&来源

2025女性健康食品消费趋势分析报告-FDL数食主张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公开内容的整理分析分享,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所有内容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合理引用,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