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源头防控 增强预防意识
更新于:2025-03-25 11:21:59

本文转自:泰安日报

市疾控中心专家讲解布病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关知识

落实源头防控 增强预防意识

■张爱华做客健康科普大讲堂。记者 刘英迪 摄

本报3月24日讯(记者 李皓若)天气转暖,牛、羊等动物进入繁殖高峰期,布病这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正悄悄威胁群众健康。近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张爱华走进由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中心主办的健康科普大讲堂,讲解布病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相关知识。

张爱华介绍,所谓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俗称“蔫吧病”或“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牲畜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发病,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或尘埃以及食用未经处理的生奶或生肉,也可能导致感染。因此,从事牛羊养殖、屠宰加工、皮毛加工等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布病症状包括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肝脾肿大、睾丸肿大等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布病很容易转为慢性,导致长期反复发作,甚至让人丧失劳动能力。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布病是可治愈的。”张爱华说,预防布病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从事牛羊屠宰加工及相关产业的人员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装、口罩、橡胶手套等,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更换,避免直接接触牛羊肉、下水等污染物,特别是手部有伤口时;不要在工作场所吃东西,注意个人卫生,每次工作结束后彻底清洗可能被污染的部位。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布病检测,各级疾控中心均提供相关服务。如果出现发热、多汗等可疑症状,应尽早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检测,一旦确诊,应及时到定点医院进行规范治疗,以避免病情慢性化。

目前,我市各级疾控机构与动物疫控机构建立了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职业人群、动物布病的主动监测工作,监测结果互相通报,形成“疾控查人、疫控查畜、以人找畜、以畜找人”及“一病例一通报”的工作机制,达到“人间病例早发现、早治疗,畜间疫情早处置”的目的。

眼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进入发病高峰期。张爱华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与布病不同,发热伴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可达20%。随着天气转暖,人们在田间劳作、踏青游玩时,要警惕蜱虫叮咬。

发热伴早期表现为发热、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症状不典型,有的患者会认为是症状较重的感冒或腹泻病,因此选择自诊自治,或到没有检测血常规能力的基层诊所就诊,从而影响了发热伴的早诊早治。张爱华建议,在蜱虫活跃季节,有田间劳作、野外活动经历,或有蜱虫叮咬史的人,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

预防发热伴,张爱华建议要保持居家环境卫生,定期清除院内和房屋周围的杂草、落叶,消除蜱虫的滋生环境;及时检视家畜、家禽、宠物等是否携带蜱虫,如发现有蜱虫附着或叮咬,可用镊子取下后焚烧,必要时可采用高效低毒药物进行涂擦、喷洒或药浴;个人田间劳作或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栖息地中长时间坐卧,穿长衣长裤,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也可在领口、袖口、裤脚等处及外露部位喷洒或涂抹驱避剂。

张爱华表示,一旦发现蜱虫头部已钻入皮肤,切记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虫头部留在皮肤内,应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取出;若无法尽快到医疗机构,可用酒精、乙醚等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随后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