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出现很多国内外几家人形机器人的对比视频,可看到各有千秋,甚至在某些细节上面,国内机器人表现还更出色。
那 宇树(Unitree)、众擎和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三家有代表性的国内机器人 对比一下,到底有何优劣?
以下是Deepseek给的答案
在机器人领域,宇树(Unitree)、众擎和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市场策略。以下从技术、市场、价格和行业影响力等维度进行综合对比:
运动性能与高端技术:以液压驱动系统起家,Atlas机器人展现出卓越的动态能力(如后空翻、复杂地形适应)和超高关节扭矩(髋关节840N·m,膝关节890N·m),在高端军事和科研领域表现突出。
智能化水平:AI系统成熟,支持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例如废墟搜索和工业操作。
技术转型:近年放弃液压系统转向伺服电机,但成本仍居高不下。
电驱动与模块化设计:自主研发M107关节电机,扭矩密度高,成本更低;产品支持模块化扩展(如添加导航雷达、机械臂),灵活适应不同场景。
运动性能:虽扭矩低于波士顿动力(如H1最大扭矩360N·m),但通过轻量化设计和AI算法优化,在跌倒恢复、障碍识别等场景中表现更优(如Go2跌倒后3秒内起身,Spot需40秒)。
应用场景:聚焦民用市场,已在电力巡检、物流配送、家庭服务等领域落地,技术迭代速度快。
低价策略:推出PM01人形机器人,售价仅8.8万元,刷新行业价格下限,但技术细节公开较少,主要依赖低价抢占市场。
高端定位:产品价格高昂(Spot售价7.5万美元,Atlas超百万元人民币),主要面向军事、科研领域,市场覆盖面窄。
销量劣势:2024年四足机器人销量仅约2000台,远低于宇树的2.37万台。
价格屠夫:四足机器人Go2售价9997元起,人形机器人G1售价9.9万元,仅为波士顿动力的1/50至1/10,性价比极高。
市场覆盖:2024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占率近70%,产品在海外YouTube等平台引发热潮,销量和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
价格优势:PM01售价8.8万元,进一步压低市场价,但尚未形成规模应用和品牌认知2。
宇树科技:依托中国完善的供应链和“工程师红利”,零部件成本低、生产周期短(3天内完成样机组装),支持快速迭代和规模化生产。
波士顿动力:依赖全球化供应链,制造成本高,难以实现低价策略;频繁被收购(谷歌→软银→现代汽车),战略方向不稳定。
众擎:暂无公开的供应链优势信息,可能依赖中国本土资源,但尚未形成显著竞争力。
宇树科技:背靠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技术实用性强,计划将四足机器人价格进一步降至三四千元,可能复制大疆在无人机市场的成功。
波士顿动力:技术积累深厚,品牌影响力仍在,但需突破成本和商业化瓶颈,可能通过与中国供应链合作降低成本。
众擎:短期内通过低价策略吸引关注,但需提升技术壁垒和应用场景适配性。
2025年3月19日,宇树科技发布其最新人形机器人G1完成全球首次侧空翻动作的视频。这一成就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迈入新阶段,但其背后涉及的技术难度远超普通空翻。以下是侧空翻对人形机器人核心挑战的五大维度分析:
1)、动力学控制:横向惯性干扰与重心实时调整
侧空翻要求机器人在0.5秒内完成横向旋转,过程中需克服侧向惯性对重心的剧烈冲击。根据宇树技术团队披露,G1通过以下方式突破:
算法优化: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算法,实时计算身体姿态与关节扭矩,将重心偏移控制在±1.5厘米以内(相较前代H1空翻精度提升60%)。
力矩补偿:针对侧翻时单侧腿部承受的瞬时压力(达体重的4.5倍),采用动态力矩分配技术,确保关节电机输出扭矩误差率<3%。
2)、机械结构极限:轻量化与强度的博弈
G1的35公斤体重是完成侧空翻的关键参数,背后是材料与设计的双重突破:
碳纤维骨架:采用T8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保持结构强度的同时,比传统铝合金减重40%。
仿生关节设计:23-43个关节电机(可扩展配置)中,髋关节电机峰值扭矩达120N·m,膝关节响应速度提升至5ms,满足瞬时爆发力需求。
3)、环境感知与实时反馈:毫米级精度挑战
侧空翻过程中,机器人需在0.1秒内完成环境感知→动作规划→执行反馈的闭环: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3D激光雷达(探测频率100Hz)+IMU惯性测量单元(采样率2000Hz)构成核心感知系统,实时捕捉地面倾角、空气阻力等干扰因素。
容错机制:宇树称程序开发期间G1未出现硬件损坏,源于“动态跌落保护算法”提前预判失衡状态并触发安全着陆程序。
4)、横向对比:侧空翻vs前后空翻的技术代差
此前行业标杆动作的难度层级如下:
动作类型 代表机型 核心挑战 突破点
后空翻 波士顿动力Atlas 垂直轴心稳定性 液压驱动的爆发力控制
前空翻 众擎机器人 向前翻转的动量控制(需1.2倍关节扭矩) 轻量化机身(<30kg)与重心前移算法
侧空翻 宇树G1 横向旋转惯性干扰(角速度达720°/秒) 多关节协同扭矩分配与动态平衡算法
5)、产业意义:从炫技到实用化的临界点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提出“动作库理论”:完成侧空翻意味着机器人已具备:
运动泛化能力:可迁移至工业场景中的避障、攀爬等需求;
抗干扰冗余度:为未来在复杂地形(如地震废墟、工厂流水线)作业奠定基础。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正分化为两派: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务实派”聚焦基础劳动动作,而宇树G1的突破为“高机动性机器人”开辟新赛道。据行业预测,2030年高机动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其中应急救援、特种作业占比超60%。
总结:技术奇点与商业化挑战并存
侧空翻的突破虽具里程碑意义,但人形机器人仍需攻克:
成本控制:G1售价9.9万元起,若要大规模商用需降至3万元以内;
能耗优化:单次侧空翻耗能约500Wh,相当于普通扫地机器人工作5小时的能耗;
伦理安全:高速运动场景下的人机共融安全标准尚未建立。
宇树G1的侧空翻不仅是算法的胜利,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跟随到领跑的标志性事件。正如黄仁勋在GTC 2025所言:“物理AI将重新定义生产力边界。”
摘自:央广网
韩国首尔大学工学院宣布了一项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液体的下一代软体机器人。这项创新技术模仿了生物活细胞的特性,如转化、分离、融合以及捕获异物的能力。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
传统基于固体的机器人在模拟活细胞灵活性和功能方面存在局限性,而这种新型颗粒铠装液体机器人则通过包裹一层异常密集的疏水(防水)颗粒来克服这些挑战。这种设计让机器人既拥有液体卓越的变形能力,又具备固体的结构稳定性,使得它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恢复原状而不破裂。
实验中,这款机器人展示了多种功能,与电影《终结者2》中的T-1000机器人有相似之处。它可以穿过金属障碍,捕获并运输异物;还可以与其他液体机器人融合,并在水面及地面上自由移动。研究团队另外开发了一种使用超声波控制其运动速度的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这种液体机器人有望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包括生物医药和软体机器人领域的靶向药物输送等。此外,鉴于其能穿越极其狭窄的空间,该机器人也可用于在复杂机械内部、崎岖地形或灾区进行探索、清洁、化学障碍清除和营养供给等任务。
这一突破为未来机器人的多功能性和适应性设定了新标准。
技术高端性:波士顿动力在运动性能和实验室级技术上领先,但宇树在实用性和性价比上更具优势。而宇树G1的侧空翻不仅是算法的胜利,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跟随到领跑的标志性事件,但随着各国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与发力,将来谁将站在舞台的最中央,还真不好说。
市场竞争力:宇树凭借价格、销量和本土供应链,已形成对波士顿动力的全面压制;众擎尚处起步阶段,需观察后续发展。
未来趋势: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正从“技术至上”转向“实用主义”,宇树的模式更符合当前市场需求,而波士顿动力需调整策略以应对挑战。
综合来看,宇树科技在商业化、价格和市场规模上更强;波士顿动力技术底蕴深厚但面临转型压力;众擎作为新兴玩家,仍需时间验证其长期竞争力。
可点关注 关注我的值得买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