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自知、自律——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认知
更新于:2025-03-25 12:04:58

一个管理者,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先管理好自己,才可能管理好整个团队。——彼得·德鲁克

对于管理者而言,对管理角色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是角色?角色就是基于组织、上级、客户与自身对岗位任职者履责的期待与要求,即一套行为模式的集合。他来自组织,角色认知就是任职者对自己担任岗位的履责标准的自我认知,而管理者角色认知也是如此。

一个管理者角色认知受到履责责任、人际关系、场景、边界、权力、权威、情绪以及任职者工作条件、资源与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管理者本身发展的传记特质的影响,即这个管理者他本身出身的原生家庭、遗传基因、后天成长历程、人性与动机、性格、行为风格与行为习惯等等,都是影响管理者角色认知的主要因素。

基于角色模型,管理者角色通常是指“管理自己、管理任务、管理他人”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三个核心的关键要素,从而全面、系统地构建起管理者的角色模型。

图片来源 | 德来商学管理智慧

德鲁克曾简明扼要的阐述了管理者的两项基本任务:“一个管理者有两项具体的任务。

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创造出一个真正的整体,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的整体;

管理人员的第二项具体任务,是在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他实际上是生活在两个时间维度之中——当前和未来。

一个管理者,是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先管理好自己,才可能管理好整个团队。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指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自我管理”。他认为“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与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伟大成就的人,向来善于自我管理,然而,这些人毕竟是凤毛麟角”。

自我管理对于领导者及其所领导的组织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简单地说,自我管理就是对自己的管理。

然而众所周知,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管理的其实也是自己。 

自省、自知、自律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前提。

01

自 省

POINT ONE

自省是成功的加速器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的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

管理者不光反省自己,还要反省公司,要时刻有危机感。

1.反求诸己

       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要有自觉,遇到挫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有不断发现和认知自己的能力,保持内观、自检与总结的习惯,做自己的镜子。不断地检查自己行为中的不足,以及时地反思失误之原因,不断地完善自我。

2.终身学习

       一名管理者必须要不断学习,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后,依旧要求自己保持“读书不二”和“读史”的习惯;现代人才学中的“蓄电池理论”说,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3.理想驱动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

       理论上讲,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无限的,就看你自己,看“批评者的我”、“表演者的我”和“理想者的我”这“三个我”谁占主导地位?就要靠“三个我”不断地去激发自己好的状态。“理想的我”代表光明,代表前途,代表理想状态;“表演者的我”通常会有惰性,人的天性就是这样。所以“理想者的我”和“表演者的我”通常会有矛盾,而“批评者的我”就来分析,进行客观评判。一个人如果能变成“三个我”的话,就会永远处于这样一个对理想状态和目标设定的追求、实践、修正和批判之中,成为自己最有效的管理者。

        从自我提高来讲,做事要有规律,做人要设定理想状态,既要实践又要不断修正、批判,我们非常需要理想驱动、自我批判、持续提升。

02

自 知

POINT TWO

自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自知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但,人往往难自知。

大部分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关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服务偏见”这一概念。

它的意思是:大部分人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比普通人更好,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证据确凿的普遍存在的偏见。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66%的人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要更年轻,而只有12%的人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更老。当被问及智力时,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周围的普通人更聪明。当被问及工作能力时,90%的业务经理觉得自己比一般同事更强。当被问及偏见时,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比普通人更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

1. 兼听则明,不要怕被质疑

       管理者做决策的时候,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但在决策之前建议多收集各方意见。不仅仅是帮助自己找到盲点,也是让大家共同参与,最终提高对决策的认同度。

       日本有一位表演大师有一次扮演一位疲惫不堪、潦倒落魄的旅行者,在他上台前,他的一个学生提醒他鞋带松开了。大师向学生表达了谢意,系上鞋带。但在上台前,他又松开了鞋带。原来,大师故意松开自己的鞋带来以此表现旅途的艰辛和疲倦到不修边幅的状态。后来另一位学生问他为什么当时不直接告诉那位提醒的同学。大师说,一方面上台时间紧张,更主要的是他怕打击了学生谏言的热情,下次如果自己真的是不小心忘记了什么,学生会猜测这次是不是又是老师的刻意为之呢,说不定就会造成失误。

       内心清楚自己决策的依据和逻辑,但也不要去排斥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2. 培养敏锐的判断力

       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或者自己内心回避失败的担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特别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误时,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掩饰,归因时容易外归因,自我和谐。

       人对事物的判断一般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感性的,凭直觉或经验;一种是理性的,靠信息收集、分析、判断。经验和直觉往往发挥奇效,但这些也是建立在良好的训练和充分的知识储备之上的,可不是简单的第六感。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更全面的收集信息、审视自我,培养敏锐的判断力。

3. 通过重大事件映照自己

       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都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能提供自身的个性、能力等信息,还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足和缺点。因此要把握这些,时刻重新认识自己。

03

自 律

POINT THREE

一个团队中,管理者是权力的核心,拥有比普通员工更大的自由。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他需要对团队的绩效负责,公司的营收负责,如果不能以更大的格局和眼光来看待这份权力,无法自我约束,那对自己,对整个团队,乃至对整个公司都是灾难。

1.坚定信念

管理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技、智、德”,尤其在于人的“心智”和“品德”。工作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人也难免会有迷茫、胆怯,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必须克服自己内心的弱点,始终传递正能量,坚定团队的信心和目标。

2.以身作则

一个管理者能把一支队伍带起来,要从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做起,把工作做到位,团队成员就有一个好榜样,队伍就慢慢带起来了,这是基本的管理之道。管理者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团队中自然就建立了工作的标准,自然就有了信服力。

3.全面自控

管理者需要建立全面的自控力,学会自我监督、自我引导、自我催促,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良习惯和惰性,在失意和愤怒的时候要冷静下来进行思考,不急于做决定,懂得用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管理者的情绪和行为,不是个人的,是会影响团队所有人的。管理者要善于随时调整自我心态,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管遇到多大难题、多大委屈,都要及时调整。

康德曾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优秀的管理者,都极度自省、自知和自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