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只是“维持生命体征餐”吗?
更新于:2025-03-25 15:05:19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当中国人烹饪、享用、谈论或写作美食的时候,心里会生出什么样的感慨?

    两千多年前,《论语》有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待饮食的基本态度,不仅仅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我们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追求食材的新鲜、烹饪技艺的精湛,这是一种生活艺术和文化的体现。

    在西方,饮食会被看作是世俗的,人每天都要吃,这是“维持生命体征餐”。在中国人看来,饮食是对生命欢乐的领受,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寄托之物。中国人眷恋一茶一饭的光辉,既然生活,就要有滋有味。

    汪曾祺先生写了60多篇美食随笔,20余万字。他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他会去认真考证食物的历史渊源,比如,经常出现在古诗词里面的“国民蔬菜”葵,为何会在北方的餐桌上消失?咸菜和酱菜在历史上起源于何时?苏轼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里的蒌蒿,到底是什么菜?宋朝的皇家御宴都吃些什么?等等。

    至于为什么要写这些关于美食的文字,他说,“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 

    王永芳

快马加鞭
快马加鞭
2025-03-25 05: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