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终极智慧:在纷繁世界里如何坚守理智与判断力
更新于:2025-03-25 16:05:30

一位智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明智的人懂得取悦自己,而愚蠢的人则试图取悦他人。

毕竟人生短暂,与其依赖他人的认同感,不如首先学会如何令自己满意。

生活的目的不在于迎合他人、讨好世界,而是要学会取悦自己,享受生活的乐趣。

对于成年人来说,最清醒的认识就是了解自己活着是为了自己。

01.

追求被喜欢并不能赢得尊重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中,莫宇是公司内公认的好人。

工作结束后,同事让他返回办公室发送一封邮件,他总是立即答应“好的”。

周末时,朋友邀请他一同看房或搬家,他也从不拒绝。

原本约定的聚餐,同事们未通知他就改变了地点。

当他急忙赶到时,聚餐已经结束,他只能为自己找借口:“是因为我有其他事情耽搁了。”

尽管感到委屈,第二天他依然带着笑容为同事们带去他们喜爱的奶茶。

然而,他的努力讨好被视为理所当然。

同事们孤立他,领导对他视而不见,他全心全意的付出,在他人眼中一文不值。

我们常误以为委屈自己可以取悦他人,但对方却将你视为软弱可欺的对象。

请相信,真正喜欢你的人会欣赏你独立和有主见的一面,而不是你逢迎屈膝的姿态。

讨好别人,如同拔掉自己的羽毛为他人缝制衣物。

曾有读者询问作家毕淑敏:

我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是有求必应,为何仍有人不喜欢我?

毕淑敏回答:

“一个对所有人都好的人,本质上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会下意识地表现出讨好的态度。

但你越是有意识地讨好他人,就越容易被人轻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明白讨好无法获得尊重,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唯有听从内心的渴望,为自己而活,才能变得温柔而坚强,充满力量。

02.

取悦他人,失去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蛤蟆先生也有类似的经历。

他每天在朋友间扮演小丑,只为让周围的人开心;

当朋友生气时,他会低声下气地请求对方的原谅,即使错误并不在他;

和朋友交谈时,对方经常讽刺他精心经营的蛤蟆庄园,他却不敢反驳。

他对心理医生说:

“每当大家对我生气时,我都会感觉不安,只要他们能重新喜欢我就好。”

为了取悦他人,蛤蟆先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却未能赢得别人的心。

作家阿德勒曾说:

生活在对关系破裂的恐惧中,是一种受他人影响的生活方式,毫无自由。

费力讨好、苦心经营,实际上换不来真挚的感情,只会失去自我。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荣获漫画界“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他的漫画作品《庄子说》广受好评。

然而,《庄子说》的出版过程并不顺遂。

最初他将初稿提交给一家出版社后,编辑认为用漫画形式表现哲学不能吸引读者,建议蔡志忠更换一个轻松的主题来冲击销量。

蔡志忠并未为了出版而妥协,他坚定地抓起桌上的画稿说道:

“对我而言,创作要全力以赴,也要有自己的思想,讨好读者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说完便离去。

后来,另一家出版社看中《庄子说》并出版发行,销量大好,蔡志忠因此一举成名。

作家蒋方舟说:“能够真正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喜的样子。”

降低姿态取悦他人,不仅无法获得尊重,还会迷失自我、丧失尊严。

礼貌但不卑微,保持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才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关键。

尊敬他人而不自贬身份,谦逊有礼,既不卑微也不傲慢;尊重他人是种修养,保持不讨好的骨气更显重要。

张小娴曾言:“如果无法讨好全世界,那就首先讨好自己吧。

不要等到精疲力尽才想起要对自己好,取悦自己,永远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人生短暂,不应再为了维护关系而委屈讨好,也不应因他人的眼光而消耗自我。

学会接纳自己,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过好自己的生活,才算没有白来这世上走一遭。

余生不长,愿你我都能为自己而活,过上舒心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