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贪婪,贩卖焦虑,速成承诺。
——这是“割韭菜”的三个最有效的途径。
不是说只有普通老百姓才能当韭菜,富豪也可以是,尤其是突然暴富的人群。
对于大富之人来说,钱这个东西,正常花,可能是花不完的。
但是——
投资可以投完……而且,很快。
2022年,经纬投资的张颖说——
过去,富二代最恶劣的表现,无非就是花天酒地、吃喝嫖赌。
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的富二代,最快的败家方式是眼高手低,牛气哄哄、信心满满地去做大额的投资,那真是家里有多少钱都能败光啊。
可见——
有时候,穷人花一辈子时间也富不起来,但很多富豪(或富二代)沦落为普通人,甚至穷人,常常用不了几年的时间。
你看,大祥哥五年的心血,败光,也就是一次投资而已。
⭕️不论你的财富有多少,守得住才是最重要的啊。
吴军先生曾经总结了“富不起来”的六个根本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乱投资。
对于普通百姓的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这六个根本问题如下:
⭕️一、有一点钱就想着投资,尤其是投资自己不太懂的行业。
这种现象,在一些中产身上最有体现。
当一个人的积蓄不到年收入的四五倍时,投资好一点,差一点,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但有些人对投资的兴趣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什么投资产品都感兴趣,不仅玩股票、理财,还会想着买第二套房产。
这么做不仅会占用他们原本不算多的资金,而且往往极大地消耗人的精力和时间,最后或许会在疲于奔命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
换句话说,一个人看多了各种投资,觉得什么投资都不错,都该了解一点,最后却唯独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事业到底该如何发展。
这样的状态,遇到一些风浪后,可能就会陷入生活上的窘迫。
⭕️二、太随意的创业,特别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世界上很多领域的创业都比想象得难。
你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餐馆倒闭或者换老板的速度特别快。
这是因为有些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开餐馆门槛低,不就是做菜么。
但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特别卷的行业,一位粤菜馆的老板说,他们光调料就有几百种,有些还是新鲜的,要经常进货。
一个人如果不熟悉这个领域,贸然闯进来,大概率是以亏损收场,既浪费时间又消耗钱。
就像今天人工智能比较热,很多人一行人工智能的代码都没写过,也要跑来创业,这和只吃了几顿粤菜就要开粤菜馆的人没什么区别。
⭕️三、热衷于无效的社交。
我身边就有热衷于打高尔夫的人,就是为了结识更多的“高端人士”。
——劳己伤财,就只剩个傻乐。
住奢华酒店的老板曾经和吴军先生说:“商学院圈子里,大家都住这个级别的酒店啊”。
吴军先生的回答是:
“住乔治五世酒店不眨眼的人,和你们这些其实很心疼的人 ,并不属于同一个圈子,你们勉强挤进这样的圈子,对你们真没什么用。”
这就像很多人频繁地出入各种社交场所,把时间过多地用在社交上,反而没空磨练自己赚钱的技能,实在是本末倒置。
⭕️四、很多人在还没有完全成为富人时,就拿出很多钱补贴原生家庭和朋友。
吴军先生举了一个坐飞机的例子——
起飞前都会介绍安全事项。
全世界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会这样和你讲,在需要使用氧气面罩时,先把自己的面罩带好,再去帮助其他的人。
所以,吴军先生认为在脱贫问题上,也是如此,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然后再考虑去帮助其他人。
今天很多人很看重孝顺、友情、面子,在自己的事业还没有完全站住脚、钱还没有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时,就开始大量补贴给家人或者朋友,这固然是一种人生选择。
但是——每一分钱来之不易,特别是对于过去贫困的人来讲。
如果你挪用了有限的财富,就意味着可以用来滚雪球的资金迅速减少,本来有可能的指数增长就变成了线性增长,甚至不增长,这是赚钱的大忌。
不仅在钱财上如此,在事业发展上也是如此。
所以吴军先生的建议是——
在你打算帮助别人之前,也要考虑自身的情况是否允许。
比如,很多NBA篮球运动员退役后会迅速返贫,很多巴西足球运动员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除了不善理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花了大量的钱财和时间,去照顾家乡无数的亲戚。
这种做法未尝不可,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退役之后,其实处于事业转型期,尚不稳定。
他们至少要在新的行业站稳脚后,再考虑其他问题啊。
吴军先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
如果一个人来自于非常贫穷的原生家庭,或者幼年周围的朋友社会层级都比较低,需要谨慎处理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一个人的想法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的,周围的人层级太低,容易让人无法超脱出原有的环境。
就像有些穷人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他们很难突破原有的圈层和环境,即便是他们比父辈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依然会不断地被周围的环境影响,最后仍然回归到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模式中去。
⭕️五、消费主义思想,特别是超前消费,是成为有钱人的大敌。
在这一点上,吴军先生举的是美国年轻人的例子。
在美国,无论是年收入5万美元以下的穷人,10万美元左右的中产,还是20万美元左右的年轻精英,大多数都是月光族。
挣5万有5万的花法,而挣20万,钱还是攒不下来,如果细看一下他们的财务情况,会发现是很不健康的。
在美国,年收入20万的人,只有少数10年后变成了有钱人,大部分人除了攒下来点养老金,基本上没有额外的财富。
在中国,是不是就好一点呢?
吴军先生说,他中国的一些年轻人身上,也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他认识的几个国内年收入百万的小老板,上商学院,到法国游学,要住五星级的莫里斯酒店和乔治五世酒店,一晚上接近两万人民币。
一周的游学,连同机票能花掉20多万人民币。
他们说,我们一年挣一百多万,这点钱还是花得起的。
但是在吴军先生看来,20多万人民币,足足可以在巴黎任何一所大学学习一年。
在这样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下,估计他们的财富也很快会遇到天花板。
⭕️六、过多地投入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学习。
一类是过多地考取无意义的证和低含金量的学位。
实际上,除了律师资格证书或者医生行医的有关证书,很多证书都没有太大用处。
有些人觉得,我多了一个某公司认证的证书可能会更好找工作。
但是,如果证书考取非常容易,含金量不高,可能对用人单位来说并没有说服力啊。
还有些人觉得工作不好找,有一个研究生的学历是不是好一点。
那要看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的研究生了,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学到了东西,最终能够把它应用到工作上。
另一类是所谓丰富生活的兴趣爱好。
如果我们把赚钱设为前提条件的话,有些人花过多的时间在做咖啡、烘焙或者插花上是价值不高的。
对于那些并不打算把当咖啡店老板、蛋糕店老板或者插花师作为职业目标的人来说,把大量有限的个人时间都花在这些上面,是对赚钱不利的。
吴军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这倒不是说让人放弃兴趣爱好,看书、旅行、听听音乐都很好,能够给我们提供情绪价值,只是说在富裕起来之前,做多了这些支线任务,对赚钱这个主线任务来说,是没有太多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