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提及老年生活保障,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养儿防老”的古训。
无数家长培育子女,其终极目标便是期待孩子们长大成人后能够赡养年迈的父母。金融学领域对这一传统观念有着独到解读,称之为跨期交易。
父母孕育生命,并投入数十年的时间精力与财富将孩子抚养成人,这便是所谓的成本投资。
若孩子成年之后能反哺年老双亲,使其享受晚年生活,则可视之为父母的投资回报。如此这般,以早期的资本投入换取未来的收益,正是跨期交易的本质所在。
然而,问题在于,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依赖子女养老的跨期交易模式是否依然行得通?现实情况似乎并不乐观。考虑到许多年轻人自身难保,他们又如何有余力去照顾老年亲人呢?
02
举一个实际案例:
乡下的老杨,家中有两子一女,外人眼中的他仿佛拥有完满的人生。实则不然。
长子毕业后投身长三角地区奋斗,由于工作繁忙,鲜少回家探亲,甚至春节也为了加班费留守城市。
次子大专毕业即进入省会城市的工厂工作,并与同事结婚育有二子。面对养育二胎的压力,已无暇顾及父母。
小女儿更是早早嫁至外省。起初还时常回娘家,但自有孩子后便几乎断绝了来往。显然,对她而言,自己的孩子远比父母来得重要。
尽管内心有所不满,老杨还是无奈地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他想,即便没有儿女陪伴,至少还有妻子共度晚年,也不算太过凄凉。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命运再次给予沉重打击。老伴因病离世,望着棺中伴侣,老杨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无助。或许他将独自面对余生。
03
自妻子去世后,三个子女对老杨的态度愈发冷淡。即使老杨病倒床榻,也无人问津。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小病尚可自愈。问题是,老杨囊中羞涩,急需子女资助治病养老。
大儿子虽身处繁华都市,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使他无力援助;次子肩负二胎负担,财政拮据;小女儿作为全职主妇,更是无收入来源。
首次向子女求助时,尽管他们面露难色,仍勉强提供一些帮助。然而第二次请求时,争执随之爆发,子女们指责老杨拖累了他们的生活。
类似老杨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他们渴望依靠子女安度晚年,却往往事与愿违。年轻一代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自身难保,更遑论赡养老人。
在当今社会,年轻人能自食其力已属不易,赡养老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04
人到老年,最可靠的支撑并非子女或伴侣,而是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个人的储蓄金。
广东俗语云:“亲生子不如近身钱。”意指金钱有时比子女更为可靠。毕竟,人的感情和能力都有不确定性。
想要依靠子女养老,需满足四大条件:经济基础、闲暇时间、地理邻近以及对父母的孝顺心态。
这四个要素集于一身者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年轻人难以全面达标。
单单是“金钱”这一关,就足以让无数家庭陷入困境。年轻一代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若要兼顾父母,实在是奢望过头。
因此,老年人应摒弃对子女不切实际的幻想。子女并非提款机,无法源源不断提供支持;而当前的工资水平又停滞不前,养老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积攒的积蓄。
05
其次,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至关重要。
什么样的老人容易遭遇子女遗弃?往往是那些长期卧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正如古话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旦老人生病卧床,不仅需要子女贴身照料,还要承受相应的经济压力,这对子女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
以农村老人为例,他们的子女在大城市谋生,自身健康不佳的情况下,如何能得到妥善照顾?即便子女有意尽孝,也难免力不从心。
每年春节期间的春运高峰就是最好的见证,人们只有在新年时刻才得以短暂团聚。这也反映出,平日里子女们难以常伴父母左右。
春运潮背后隐藏的是无数游子的离家出走,以及众多老人孤独守在乡村的现实。生活的残酷性不言而喻。
只要身体健康,生活自理不成问题。一旦健康状况恶化,长期卧床不起,那悲剧便真正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