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篇小说的关键灵魂就在于角色。
在文字流淌的光影交错间,我们一次次邂逅那些鲜活的角色,他们或英勇无畏,或温柔细腻,或狡黠多变,以各自独特的姿态闯入我们的精神世界。
可你是否曾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是什么赋予了这些角色如此强大的感染力,让我们如此痴迷?
答案,就藏在人物弧光之中。
今天这一期,我们就来详解那些“封神”的角色背后,暗藏“玄机”的人物弧光——以认知心理学来设计新式人物弧光,99%的作者都不知道的角色蜕变密码!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小说中的知识概念:人物弧光。
简单来说,就是角色从故事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并非表面的服饰、发型改变,而是深入灵魂的成长、转变。它可以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变得勇敢无畏,也可以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学会了奉献与担当。
在传统小说中,人物弧光的设计是塑造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从一个懵懂无知、饱受欺凌的孤儿,成长为勇敢对抗伏地魔的英雄,他在魔法世界的经历让他的性格、价值观发生了巨大转变,这就是典型的人物弧光。
那么,为什么传统人物弧光设计总让人出戏?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理想化人设:人物角色设定过于理想化,目的性太强,似乎只专为剧情而生。
许多作品里的角色一旦确定目标,便如开了金手指般,毫无阻碍地达成心愿,技能瞬间满点,性格缺陷也自动消失。比如某些仙侠剧中初入江湖的菜鸟,一夜之间便掌握绝世神功,战胜宿敌,这种违背现实逻辑的极速成长,让观众难以产生代入感。
2、逻辑缺失:角色转变缺乏内在逻辑,和剧情割裂。
角色前一秒还秉持着某种观念,下一秒却毫无缘由地彻底改变,动机模糊不清。像一些家庭伦理剧中,前期自私自利的角色,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变得无私奉献,这种生硬的转变让观众感到突兀,仿佛在看一场荒诞的闹剧。
3、新手陷阱:把"改变"简化为外部事件堆砌。
传统创作有时过于注重外部冲突的堆砌,如频繁的打斗、争吵等,而忽视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当角色只是机械地应对外界压力,而非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的渴望时,观众很难与角色建立情感共鸣,出戏也就成了必然。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天生对变化和成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认同感。 认知心理学聚焦于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与学习等,为人物弧光的构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与传统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从感知层面看,运用认知心理学能更精准地塑造角色初始形象。依据“首因效应”,角色的首次亮相至关重要。创作者可通过细节刻画,展现角色独特的行为习惯、外貌特征或语言风格,迅速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思维与学习方面,认知心理学强调角色成长的渐进性与逻辑性。角色的每一次转变都应有迹可循,是在经历挫折、反思总结后自然发生的。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与现实情境,自然更让观众能够理解并信服。 在情感共鸣上,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共有的情感需求与心理诉求。当角色面临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困境,如职场压力、亲情矛盾、爱情挫折时,观众更易产生代入感。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如何借助认知心理学来构建人物弧光呢?不太了解认知心理学的普通人该如何是好?
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向AI借力。
如Deepseek,还有笔灵AI。如今AI的应用已经带动了很多方面的发展与变革,对于小说作者来说,AI更是一种能力的再延伸。
传送门:https://ibiling.cn/novel-workbench
在创作初期,你可以向笔灵AI输入角色的基本信息,如身份、性格关键词等,借助它丰富的语言模型和庞大的素材库,获取灵感。
比如你想塑造一个自卑内向的职场新人,向笔灵AI提问“如何通过外貌和行为细节展现自卑内向的职场新人形象”,它能给出诸如“总是微微低着头,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说话声音小且犹豫”等具体描述,帮助你精准勾勒出符合首因效应的角色初始状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规划角色成长路径时(大纲细纲生成),你可以与笔灵AI共同探讨。告诉它角色的目标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让它依据认知心理学的渐进性原则,生成可能的成长阶段和关键事件。
内心冲突是人物弧光的关键,你可以借助笔灵AI深入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当角色面临两难抉择时,向笔灵AI描述具体情境,如“主角发现好友在工作中作弊,他既不想失去友情又不想违背职业道德,此时他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笔灵AI能从不同角度生成细腻的内心独白,帮助你展现角色内心的挣扎,增强人物的层次感和可信度。
同样,你还可以借助笔灵AI的优化润色功能,激发更多新的灵感,让角色与观众产生更好的情感共鸣。
人物弧光,是角色蜕变的隐秘密码,更是连接创作者与受众心灵的无形桥梁。
传统人物弧光创作方式存在的缺陷,让我们在欣赏故事时常常出戏,难以真正融入角色的世界。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为人物弧光的构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人物弧光构造法,那么你笔下的角色将为小说带来无穷的魅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