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梅麟
最近,百度某高管的女儿“开盒”网暴他人,掀起不小波澜。年仅13岁的她,轻易就能扒出对方甚至家人的真实信息,观者无不后背发凉。
被“开盒”的一方,无异于在现实世界被“定点爆破”——真实身份信息和社会关系近乎赤裸,个人和家人被围观、惩罚,毫无还手之力。网暴的发起方则在网络身份包裹下,肆无忌惮地展开攻击,获得霸凌的快感,乃至“群体狂欢”。
信息化时代,只有几个字节的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数据,加在一起便能勾勒出完整的个人画像。如果说手机号和住址还可以修改更换,身份证号则从出生起就与人绑定,何况现在连人脸、掌纹等数据都可以收集。
我们是什么时候把这些信息拱手让人的呢?除了依照法规要求的实名制认证,更多可能来自一次图方便的手机绑定、一次超市购物的会员注册、一次网购后的收件地址填写。
个人信息一旦交出去,谁来用、怎么用,给黑灰产业链的孵化留下巨大想象空间。
例如,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贩卖他人隐私的群组并不少见。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只花300元,就可以在某些群组拿到同事的户籍信息,家庭住址具体到楼栋,没有一丝一毫差错。
当“查你全家”的门槛低到花点钱就能实现,13岁女孩网暴他人又有什么难度?
这些年,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相继出台,要求对于个人信息收集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切实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脱敏等工作。但高管之女“开盒”事件说明,让法治震慑力渗透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内鬼”不除,乱象不尽。上述媒体记者与所谓客服沟通时,对方公然声称“其中240元是公安网站户籍截图的费用”“和内部人员合作三七开”,这一回应令人细思极恐:当监管缺位,任何政府部门、平台、运营商、企业内,不可避免会有为私欲充当“内鬼”的情况发生。
为此,既要狠抓内部人员警示教育,也要强化“防火墙”建设,以新型技术手段化解“内鬼”倒卖信息的可能性。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应立刻封停涉事人员权限,并通报司法机关严肃处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不法分子对个人信息的滥用,往往不是一次性,更可能是一辈子。让活跃在产业链每一环节的不法分子,都成为依法打击的对象,让每一个非法储存个人信息的服务器都被缴获、摧毁,“开盒”网暴之风才不会蔓延。
“开盒”必罚,无人可免。截至目前,因为高管之女拥有“未成年”身份,似乎可以不受任何处罚。事实上,未成年人主动“开盒”的情况并不少见。2023年,B站曾通报一起网暴UP主事件,牵涉18个省市、共计40余人,主要活动人员为两名未成年人。
在众多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即便未成年人可以逃脱法律制裁,其监护人也必须依法担责。当未成年人“任性违法”,就该对监护人未能尽到监护义务进行追责,从而警示更多家长用心教育引导孩子,莫走上“开盒”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