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是自由时间
更新于:2025-03-25 21:41:29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无限杂思·

财富是自由时间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 刘洪波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这首歌表达了自由行动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冲突。除了身体允许,时间与钱是自由行动的两个前提,这两个条件经常不能同时具备。

    “财富是自由时间”。在能不能实现“去桂林”这件事上,没有钱或没有时间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问题,说是钱的问题或财富问题可以,说是时间的问题也可以。对于出远门来说,它所需要的是有相应财力保证的自由时间。

    对一个本身缺少财富积累的人来说,他很大精力要去谋求基本的生存条件,让自己有吃有穿有住,所以他的自由时间虽然不是绝对没有,但也很少。对他们说“财富是自由时间”,很好理解。

    但拥有很多财富的人,是否拥有自由时间,现实中看却不一定。例如他可能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而努力,也可能为了财富不缩水而不得不竞争,有的甚至还背负着让员工过上好日子的责任,如同武侠电影中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另一方面,一个财富拥有者今天在登山、明天在游玩,往往被认为过于潇洒,不正经干事。

    不过,“财富是自由时间”可以说是一个哲学性的认识。哲学认识,总是本质性的,如同我们说,“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你不能从跨进某条河流的表象上看,而要从这一跨与上一次跨时流过的不是同一批水来看。财富是自由时间,意味着财富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财富本身没有价值,人的尺度才是价值,财富能够为人带来什么才是价值。这有助于冲淡认识的财富拜物教。

    财富可为人带来的价值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保障能力、支配能力、行动能力、心理满足、社会仰慕等等,但落实到生命本体呢?财富是自由时间,就把财富与作为自由生命的人本身联系在一起。这样看,“财富是自由时间”并不是难于理解的。

    “财富本是身外之物”,这是一个非常通行的看法,在生命受到巨大威胁时,人更容易切身地感受到它的真理性。相对于生命时间的绝对性,财富显得无足轻重,它对生命本身无法构成影响。

    财富是从属于社会体系的一种东西。没有社会,也就无所谓财富。对纯粹的个体生命而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是有意义的,无论金银珠宝还是超出生命需要的物品堆积都没有意义。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才能产生财富及其概念,也只有在社会体系中财富才能让人去实现利益。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在生命垂危时可以交换到更好的医疗资源,这是其可以作用之处;但这终究无法交换生老病死这一发生在纯粹个人身上的自然规律,这是其无可作用之处。

    人的时间分配到维系生命形态和实现生命潜能之上,前者为劳动时间,后者为自由时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用于维系生命形态所需要的时间大为减少,而用于实现生命潜能的时间大大增加。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社会行为。只有人组织成社会,有充分的社会需要、广泛的智慧交流,才导致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在生命时间的分配上,才有可能花更少的时间用于维系生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实现生命的潜能。

    财富可以视为劳动时间的储蓄、可支配劳动成果的固化形式,从生命本身的意义上看,这些东西虽然无法交换到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时间分配上的时间自由。财富作为劳动时间的储蓄被使用时,它可以交换到别人的劳动时间,购买到别人的劳动,从而为自己增加自由时间。财富还可以经过社会化的配置,通过捐赠方式为其他人带来时间自由。既然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社会捐赠也一直是一种被提倡和赞美的财富归宿。

    自由时间使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不是无所事事,它是积极的作为状态。怎样才算是自己,这与人的想法有关。当你定义的自己是粗衣淡食、回归质朴,那么你的自由时间就比较容易获得。如果你觉得出入豪华、游遍世界才能“成为自己”,那么你的财力就可能不足,你的很多时间就可能只是空闲时间。或者你愿望更大,把他人眼中的“成就自己”当成“成为自己”,那么,你也许基本就没有自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