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运动对心脏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不少人希望通过加大运动量来加强心脏功能,甚至认为“多做运动就能让心脏永远健康”。
但问题来了,运动真的是越多越好吗?运动这事儿也得讲究方法,要是方式不对,可能会对心脏健康不利。
那么,究竟多做运动能保护心脏吗?我在医院的多年经验告诉我,运动不仅要讲究量,更要讲究方式。
大家都知道,我曾经在医院工作多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患者,很多人因为错误的运动方式而导致了心脏问题。
所以,哪些运动方式不适合做得过量,如何才能既保护心脏,又能从运动中受益?
很多人把跑步、骑行、游泳等有氧运动当作锻炼心脏的“万能药”,这些运动的确对心脏有益,能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改善血液循环,但如果你把它们做得过头,尤其是长期进行超高强度运动,反而可能会给心脏带来损害。
这个观点很多人听了会感到困惑,但让我来给大家讲讲真实的情况。
有位患者,每天为了减压,总是坚持晨跑5公里,而且每周至少跑4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感到疲劳感越来越强,心跳也变得不稳定。
更严重的是,他开始出现了胸痛的症状,经过检查,发现他其实是因为过度运动,导致了心脏负荷过大,进而引发了轻微的心脏衰竭。
这种情形源于他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心脏持续超负荷工作,最终致使心脏功能衰退,这种高强度运动引发的伤害,在医学上被称为“运动性心脏病”。
其实啊,很多人都知道运动能锻炼心脏,但很少有人知道,长时间过度运动对心脏的压力其实特别大。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基础疾病,或者本身心脏健康状态并不完美的人来说,过量运动带来的压力,可能比受益还要多。
许多心脏病医生都提醒,运动的目的是保持身体活力和健康,而不是逼迫身体去承受极限。
现在很多人都对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很感兴趣,觉得这种运动能在短时间内消耗超多卡路里,效果特别好。
事实上,HIIT的确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心率,增强体能,然而,若不顾自身身体状况,持续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久而久之,反而会加重心脏负担。
有位患者,平时体重稍微超标,最近为了减肥,他开始尝试高强度的间歇训练,每周进行三次,每次训练持续30分钟,结果三个月后,他开始出现持续性的胸闷感,并且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感到有些头晕。
检查后,医生发现他是因为心脏在承受过大负荷时出现了供血不足,导致了心脏的轻微供血障碍。
高强度间歇训练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激活大量肌肉群,增强心肺能力,但对于那些身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心脏本身有问题的人来说,强烈的心率波动可能会让他们的心脏负担过重。
尤其是在心脏的恢复时间不够,或是做运动时没有充分热身的情况下,心脏的负荷会更大,甚至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问题。
力量训练,一直被视为塑形增肌的运动手段,但如果频繁进行过重的力量训练而没有适当的休息,可能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那些喜欢重负荷训练的健身爱好者,可能忽视了运动和恢复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了心脏的过度负担。
有位患者,为了维持强壮的肌肉,他几乎每周都进行至少五次的力量训练,每次都用超大负荷进行深蹲、硬拉等高强度动作。
在这种长期重负荷训练下,他的心脏并没有变得更强,而是在每次高强度训练后都出现剧烈的心跳加速和胸闷的症状。
经过进一步检查,我们发现他在进行重负荷训练时,心脏的应激反应过度,每次训练后的恢复时间过长,导致心脏的血流量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心脏的肌肉在长时间的负担下开始出现“劳损”现象,最终引发了心绞痛和轻微的心律失常。
很多人可能以为,只要多练练肌肉,心脏就会变得更健康,但其实,要是力量训练做得太猛,特别是那种超负荷的训练,心脏的压力也会跟着变大。
肌肉越大,意味着肌肉的能量需求越多,身体的血液供应也需要跟上,而如果心脏的泵血能力跟不上,长期过度运动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力量训练并非不能做,而是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尤其是对于那些心脏本身不太健康的人来说,重负荷的训练需要特别小心,避免给心脏带来过度的压力。
运动于心脏确有益处,若运动过量,诸如高强度训练或者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反倒可能给心脏带来负担,很多因为运动过度而导致心脏问题的患者,他们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运动本身。
而是运动方式不当和过量运动所带来的伤害,运动保护心脏的关键,不在于多做,而在于适量、合理的运动。
了解自己身体的负荷能力,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才能让我们在享受运动带来好处的同时,避免心脏健康受到不必要的威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脏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于秀婵.慢性心衰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及个体化营养支持改善效果分析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