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60岁到65岁的低龄老年人口约9000万。这些新迈入老年行列的群体,有着较高受教育水平、丰富经验、较好健康状况与强烈社会参与意愿,形成了新的“银发人才红利”。未来10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期,这一庞大群体财富储备和社会保障较好,消费意愿强,给银发经济带来巨大潜力。不过,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小觑,尤其是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
低龄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错,但慢性疾病却较为普遍,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全球老年人群多病共存比例达55%至98%,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共病患病率约60%,这足以说明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
除了身体上的慢性病,低龄老年人还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和抑郁情绪较为常见,这可能是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加上家庭支持不足导致的。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骨骼健康问题、视力下降等也开始出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慢性病对低龄老年人影响很大,高血压、糖尿病等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医疗负担。比如有位低龄老人,平时不重视高血压管理,结果引发严重并发症,连日常生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要想管理好慢性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预防和控制慢性病,要做到:
低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对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可能是因为退休后社交圈子变小,社会角色转变不适应,加上家庭陪伴不够。
有位低龄老人,退休后整天待在家里,越来越孤独抑郁。后来他参加社区活动,结交了很多朋友,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明显缓解。
要提升心理健康,低龄老年人可以:
同时,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很重要,家人要多陪伴、多沟通,帮助老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国家在推动居家养老模式,通过开设老年人食堂、提供上门家政服务等,改善低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比如有个社区设立了老年人健康中心,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老人们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倡导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鼓励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再就业途径有很多,比如参与志愿服务、做兼职工作等。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又能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有价值,延缓衰老过程,促进身心健康。
低龄老年人是重要社会资源,关注他们的健康能提升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大家都要重视自己和家人健康,为幸福晚年生活努力。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新闻/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