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慢半拍”? 小心发育迟缓
更新于:2025-03-26 13:20:10

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儿童康复治疗区内,护师正在带着患儿做感统训练。

医生通过体检评估孩子的发育状况

护师通过一对一训练锻炼患儿的语言、认知能力。

儿童发育迟缓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运动、感知觉、语言、认知及行为等方面,与同龄人相比存在显著的落后。比如,当其他同龄的孩子已经展现出良好的肢体协调性时,发育迟缓的孩子可能还在蹒跚学步,难以完成较为复杂的动作;在语言发展方面,存在说话含糊不清,交流困难等问题。

从短期来看,发育迟缓可能导致孩子在幼儿园阶段难以适应集体生活;长远而言,未来的学业、社交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如何以科学的手段帮助具有发育迟缓问题的儿童,让他们“追上”同龄人的成长速度?在日常育儿过程中,可以通过哪些细节发现与发育迟缓有关的蛛丝马迹?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来到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采访。

受多重因素影响

在南平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童体检室里,医生正在为一名1周岁的幼儿检查身体,通过追踪物体、抓握反应、大动作发展等项目,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发育迟缓的情况。

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严红告诉记者,造成儿童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很多,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家族中存在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病等,就可能遗传给孩子,影响其正常发育。”严红介绍,如唐氏综合征患儿,会出现明显的智力发育迟缓以及生长发育障碍,他们在认知、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上,往往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孕期母体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如果孕妇在孕期吸烟、酗酒,有害物质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干扰胎儿正常的细胞分裂和组织器官发育。此外,若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造成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受损,进而导致孩子出生后出现发育迟缓。孕妇若在孕期内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致使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使得胎儿过度生长,发育为巨大儿,生产时还可能引起胎儿窒息,损伤脑神经。

婴儿出生后需要营养支持,依靠源源不断的“燃料”供给促进大脑发育。若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又没有选择合适的代乳品,婴儿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等问题,长期营养不良不仅会使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还会阻碍大脑发育,导致孩子反应迟缓,认知发展也相对滞后。

“成长环境中缺乏外界刺激也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这种情况最常在老人带孩子的案例中发现,患儿存在知觉、语言和认知能力发育落后的问题。”严红在诊疗工作中发现,不少孩子超月龄了还不会开口说话,其原因并非先天因素,而是部分长辈带孩子时只关注温饱,缺乏进行肢体、语言互动的意识,导致孩子各方面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最终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严红表示,儿童发育迟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因素,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从孕前准备、孕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后的精心养育和照护,从各环节入手,对儿童发育迟缓采取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捕捉生活中的异常信号

迟迟不会开口说话是“大智若愚”,孩子不听家长指令是“特立独行”,孩子打针不哭闹是“情绪稳定”……一些家长对儿童发育迟缓认知不足,往往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耽误治疗。实际上,这些“异常”可能在暗示孩子存在发育迟缓的情况。

例如,一些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可能在3至4月龄时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到18月龄时还无法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30月龄时还不会说两到三个字的短语;认知发育迟缓的孩子往往学习和认知能力较差,存在理解和解决问题困难,有不认人、表情呆滞、无法模仿动作、交流时无眼神接触等表现;社交能力和情感发育迟缓的孩子在与人相处上存在困难,他们可能不懂得互动、分享,对他人情绪和行为的反应不恰当,对同龄孩子的游戏不感兴趣,或是情绪波动大难以融入集体活动。

对家长来说,尽早发现发育迟缓,是帮助孩子及时开启康复之路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学会识别发育迟缓的信号。

与同龄孩子做对比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家长可以关注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发育情况,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以及抓握物品等精细动作,是否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比如,孩子出生3个月后还不能抬头,9个月时不能独坐,这些都可能是运动发育迟缓的信号,需要引起注意。家长还要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如面容体态、喂养情况、睡眠模式、情绪反应等。

定期带孩子进行儿童保健检查,也是早期发现儿童发育迟缓的重要途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评估孩子的发育水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根据《儿童保健门诊就诊指南》,1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需要每2、3个月体检一次;1至3周岁的儿童每半年体检一次;4至6周岁需每年体检一次。”严红介绍,体检包括常规的体格发育检查、生长发育监测和神经发育的筛查等,可以尽早发现孩子的行为问题、营养问题和智力问题。

除前述提到的言语、认知、社交外,儿童发育迟缓还包括体格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落后等多种方向,需要家长用心观察,抛弃“迟早能赶上”的侥幸心理。一旦发现早期异常信号,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干预和治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发育速度可能因人而异。”严红提醒家长朋友,在识别发育迟缓时,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应听从医生的科学建议,避免过度焦虑或忽视孩子的真实情况。

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舟舟,你跑慢一点,跟老师回音乐室吧。”在儿童康复治疗区,副主任护师张桂娣正神色焦急地追着一个小小的身影大喊。那小小的身影正是舟舟,只见他像只受惊的小鹿,脚步踉跄却执拗地往前冲。张桂娣费了好大的劲,才将他抱入怀里。舟舟不愿意回教室,却不开口表达,只是身子拼命地挣扎扭动,两只小手胡乱挥舞着,打在张桂娣的肩上。不一会儿,张桂娣的额头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但她的眼里只有满满的耐心与温柔。

经过了解,记者得知,舟舟是一名弃婴,还患有轻度的孤独症。尽管已经4岁了,可他的个头看起来却和2岁孩子差不多,是典型的发育迟缓儿。在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与带领下,舟舟隔三差五就要来到南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康复训练。

为了帮助舟舟,医生们经过仔细评估,为他制定了一系列科学且全面的训练课程,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感统训练等。“舟舟刚来时,情绪极不稳定,经常哭闹不止,对康复训练充满了抵触。”回忆起初次接触时的情况,张桂娣不禁微微皱眉。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舟舟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他专注力更强了,也能慢慢地理解护师言语中的意思。这些点滴的进步,为他未来能够顺利进入课堂,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孩子幼年阶段,通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教育活动,能够刺激孩子的各项感官与神经系统发育。经过早期干预,许多发育迟缓的孩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赶上正常的发展水平。“不过,所有康复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张桂娣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每个孩子发育迟缓的程度不同,训练方法和时长也不大一样。这不仅需要医生、护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不厌其烦地为孩子进行指导。

近年来,为了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南平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拓展了多项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不仅能够为患有孤独症、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进行康复治疗,还能对存在学习困难,或是患有多动症的儿童进行干预。

今年1月,南平市妇幼保健院被确立为南平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协议管理机构。这意味着,在该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未成年孤独症患者,每月可领取1800元的康复补助费用;被诊断为孤独症、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儿童康复特殊病种的儿童,每年可享受7500元的特殊病种医保报销待遇,有效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为了让治疗更加精准、高效,科室还购置了经颅磁刺激仪、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情绪行为干预仪以及感统训练器材等先进的康复诊疗设备,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个性化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