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语
更新于:2025-03-26 13:20:13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在一些平台,有不少摩托车或汽车驾驶员在行驶中拍摄的短视频。这类视频有的是司机一只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拿着手机,对着镜头眉飞色舞地讲述;有的是司机为了追求视频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边开车边和乘客聊天,甚至做出打闹等危险动作。这些视频凭借刺激的画面和新奇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播放量、点赞数居高不下。

  ——据《法治日报》

  锐评:把马路当片场、将生命当儿戏,如此无底线的短视频,观众不应盲目点赞,平台更不该放任不管,而应多方合力为疯狂行为踩下刹车。

  近日有一个网红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宣称用古法熬制米汤,可以完全代替奶粉和母乳,声称喝奶粉的孩子,大便臭,容易哭闹,容易水肿。多位专家对这一说法表达了担忧,认为其毫不靠谱,只会误导公众。根据相关规定,该网红博主的言论构成造谣,目前已受到平台的禁言处置,并已扣除近期全部广告收益,平台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打签说明。

  ——据光明网

  锐评:如此罔顾科学、误导公众的行径实在可恶。治理网络伪科普,平台应担起责任,严把内容关;公众也需提升科学素养,增强辨别力。

  短剧市场在近几年吸引了不少热钱,然而其背后的诱导消费套路却如同套娃,层层嵌套,令人防不胜防,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消费者。近日,记者了解到,一位老人因沉迷短剧,3年间斥资3.4万元,而这些钱原本是他的养老治病积蓄。

  ——据上观新闻

  锐评:助力老人跳出“数字沉迷”“数字陷阱”,既需要子女对父母多一些陪伴与关怀,也需要网络平台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让“坑老陷阱”无处藏身。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通信行业电话营销花样百出,诱导升级、隐性扣费等现象依然存在。不少人反映,会不时接到自称是运营商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或称能免费升级服务,或说能降低资费……花样繁多的营销活动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套路。比如,名为“降低资费”,实则开通服务;声称“免费”,实则扣费等。

  ——据澎湃新闻

  锐评:打着官方旗号的推销电话对消费者进行骚扰和欺骗,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透支电信运营商的公信力,亟待予以遏制。

  “可用200次的面巾纸”只有50张,“240页的笔记本”仅有120张。近年来,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在宣传商品时,宣称的优惠五花八门,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划算”。然而,让很多消费者没想到的是,本以为买到了实惠,收货后才发现被商家的“图文游戏”绕了进去。

  ——据《工人日报》

  锐评:商家打折促销,消费者得到实惠,本来是好事儿。但打折促销不能是“图文游戏”,更不能是虚假宣传。坚持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单条发布的成本低至1厘,一人可操控6000部手机,应对热点新闻,48小时炮制并发布4000多条有害信息……这是“AI水军”的战绩。记者调查发现,曾经以真人为主的网络水军,正借助AI大模型进化。网上浮现出一条围绕AI水军的产业链,有涉及绕开实名制批量注册账号和提供各类技术服务的上游,有提供防封养号的中游以及多种形式变现的下游。

  ——据《解放日报》

  锐评:“水军”借助AI进化,相关责任方尤需保持足够的警惕,不断加强防范能力,拿出有效的治理手段,形成严密强大的治理合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古桥红树共潮生
古桥红树共潮生
2025-03-25 08: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