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 梁长生
笼是北方农村人一生都要使用的劳动工具。编笼的过程并不复杂,但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于是,大多数农民都是自己编,只有少数人才买笼。咸阳北边农村人把编笼叫打笼。
一个笼主体部分包括笼提梁、笼边、笼沿、笼底等。笼大大小小,样式不同,自然用处也不同。笼就其外形而言,有大老笼、中型笼、小笼等;其功用有粪笼、柴笼、苹果笼、花椒笼等。
打笼的活计多是能人才可驾驭得了的。他们多用藤条和苹果树枝作为笼的起底,层层叠叠,一级一级,环环相扣,里里外外进行着精密的连接。这些细枝先是用剪刀和镰刀削尖,枝条才能在笼边立稳。起好了笼底,紧接着是笼提梁的选取。笼提梁端直,树枝的柔韧度以及粗细必须适中,一般选用粗的花椒树、苹果树、杏树、桃树的树枝。这些粗的树枝在变成笼提梁之前还经过文火的烘烤,或是放于炕洞,或是架于火上,使其保持一定的曲折度。随后,再将粗树枝取出使其弯曲。待笼提梁曲好之后,托起笼底,并用细铁丝或绳子把笼提梁两头绑住,不让它变形。
打笼需要先备材料。一是“曲笼提梁”,二是备藤条。备好的藤条要分类:按粗细和用途分成“经条”,用于打笼的竖直材料;其余的则分为“纬条”。而“纬条”分成细、粗、中粗三类。其分别用于“盘底、拧边”和“编笼边”。
打笼有“三难”。即“盘底”“走山”“收笼边”。“盘底”就是起头。一般用四股或六股做经条,两撮最细条子做纬条,间隔半圆盘成。“走山”就是笼底成后,夹上“笼提梁”收起所有“经条”,绑于笼提梁上后,再用细条子沿着笼底边编一圈,让笼由平展开始折成90°角向上编织,就像人走路上山一样,故叫“走山”。“收笼边”是打笼的最后一道程序。把所有“经条”压倒,沿着笼沿编一圈,最后把条子尾巴别在笼沿底下。一只笼就完工了。自然,这三处需要技术和力量。
笼在农人眼里是无比宝贵的物件,农人不仅给自家打笼,还将打好的笼送给亲朋好友,以睦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