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棒还菇”开启致富路
更新于:2025-03-25 09:58:08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罗仁瑾 曾怡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泰和县螺溪镇的智慧农业食用菌产业园,一排排整齐的菌棒在大棚内静静“孕育”,朵朵食用菌破袋而出,宛如一把把小伞,工人们正忙碌地将成熟的蘑菇采摘、装箱。

    该产业园致力于食用菌工厂化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目前,已建成年产3000万袋菌棒生产线、1.3万平方米养菌库及日产2.5万公斤鲜菇生产基地。通过“整县推进、大园区建设”战略,建成三大园区基地,共460亩大棚种植面积。

    为了联农带农,该产业园创新“借棒还菇”模式,带动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我们为农户提供菌棒和技术支持,农户向我们‘借’培养好的菌棒,香菇成熟后由我们统一收购,并深加工销售,村民再‘还’菌棒费用。”产业园负责人饶品锋向记者介绍何为“借棒还菇”。

    “零风险”种植让农户轻装上阵,既降低了前期投入,又保障了后期销售。目前,产业园已与6家种植户和4家村委会合作,仅仅半年就销售了十几万个菌棒,预计今年将突破500万个。

    在螺溪镇路边村,村党支部书记周水光正带领村民探索这一新模式。路边村总户数近600户,人口2600多人,长期以来,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优质水稻、肉牛养殖和家禽养殖。去年11月底,路边村以村集体名义向产业园“借”了2万个菌棒,开始种植木耳。

    “我们利用水稻种植的季节性特点,在水稻种植的农闲期开展木耳种植,充分利用了时间和劳动力资源。”周水光向记者介绍。目前,该村已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菌棒种养库。

    通过“借棒还菇”模式,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联农带农的共赢局面。随着“借棒还菇”模式的推广,该县越来越多的农户将从中受益,乡村振兴的步伐也将更加坚实有力。

智能温室收种忙
智能温室收种忙
2025-03-26 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