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逄淑玲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其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未来潜力。高校如何以人才队伍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是找准立足点、强化支撑点和创新突破点。
找准立足点: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和前提,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提出了重人才、重创新、重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新质生产力对其提出的新挑战,做好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水平,高校应将自身建设与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确立人才强校和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十五五”规划中,以培养新质人才和助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发展目标,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以新质生产力要求为方向,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融合的长效机制,将教师素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合理配置资源。要建立、更新高校人才信息库,围绕国家、省市发展战略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建立人才供需匹配机制,不断提升高校人才整体竞争力。
强化支撑点:
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
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是高素质劳动者,高校则是高素质人才的集聚高地,因此,以新质生产力需求为导向,正确处理好引培关系,引培创新人才是高校赋能的重要方面之一。
要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探索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模式,重视对学生个人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模式,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各类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应鼓励校内外专家推荐、举荐,设置“伯乐奖”,提升人才引进的积极性,形成以才引才的可持续人才引进机制,凝聚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
要进行“有组织的科研”,促进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服务成都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科技创新搭建科研平台,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引导组建创新团队,整合跨学科、跨领域优势资源,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协同攻关创新团队,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深度融合创新,完善优势互补、联合创新、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开展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突破点:
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加强党对人才评价工作的领导,实行分类评价,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加快推进人才评价制度创新。
对高层次人才,要加强对其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等的评价,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各自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着重评价其原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的同时加强国际同行评价。鼓励他们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长期、深入地探索,产出更多的高质量成果,为新质生产力的诞生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源泉。对青年人才,应着重评价其发展潜力、学识能力和业绩成果等,不论资排辈,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挑大梁”“当主角”,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对新兴及未来产业人才,应重视其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加快相关评价标准的开发工作,设立专门、系统、规范、科学的评价制度,为其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良好制度保障,激发其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