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的专辑《寓言》,稳固了王菲的地位。
这是王菲最具有突破意义的一张专辑,前五首歌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概念性组曲,大胆启用了电子音乐,结合古典音乐。
张亚东担任了前五首曲子的制作人,这也是这张专辑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张亚东,王菲的《寓言》仙气儿少一半。
这个才子受女神的欢迎程度不比他的音乐才华少。
01
张亚东出生于山西大同。母亲是当地很有名的晋剧演员,从小他就跟着母亲一起跑剧场。
上世纪70年代初,交通还十分不发达。
剧团都是用马车拉设备,张亚东和母亲坐在设备上,颠簸的路上,有时候母亲会唱上一曲。
母亲很注重对张亚东的音乐培养。8岁,张亚东就开始学大提琴了。
他说:一旦接触过,这辈子就很难逃离。
从那时候开始张亚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想音乐的事情。学校的课业也落下了。
无心学习的张亚东,13岁就退学了。无奈,母亲只好将他送进歌舞团。
那段时间,张亚东顺理成章的沉浸在了音乐中。
他本身在这方面也是有天赋的,别人学架子鼓,他在旁边跟着看两遍就能敲出同样的节奏。
专业的编曲也是自学的,甚至还学成了专家。
那时候,他在歌舞团里担任各种伴奏。20岁左右,张亚东就已经精通各种乐器。
只要团里一买设备就要他出马,当年MIDI设备在国内刚刚兴起,团里特批17万让张亚东去采购。
正是这台在当时很先进的设备,“断送”了张亚东在歌舞团的路。
先进设备的引进,让张亚东更加沉迷于歌曲创作。
作为团里不可多得的人才,张亚东是有特权的。
他不需要按时上班打卡,甚至不需要坐班,只要他专心搞创作就有着不错的收入。
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张亚东明显意识到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接触到的音乐太古老了。
张亚东开始各处寻找新潮的音乐。
从山西到北京,绿皮火车慢慢悠悠的开,张亚东站了7个小时,只为在北京的外文书店找一盘一直想要的磁带。
在坐七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回到山西,这一盘磁带就是张亚东一年的快乐。
在这一来一回中,张亚东也越发对潮流音乐向往。
他说,他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不愿意做出改变。但这次,他选择放弃家乡优越舒适的工作,只身一人到了北京。
他说:那时候没什么功利心,就是热爱。
和所有北漂一样,到了北京就是穷困潦倒。这一熬就是五年。
02
当年摇滚青年窦唯正组建乐队,在酒吧中结识了正在玩键盘的张亚东。
两人一拍即合。张亚东开始为窦唯制作专辑。
张亚东说:在窦唯的世界里没有可以或者不可以,这是他勇敢的部分,我缺少的勇敢。
窦唯就像是张亚东阴郁的外表下无法释放的灵魂。但底色是一样的。
在合作的过程中,张亚东认识了窦唯的妹妹窦颖。
热烈的女子和沉默寡言的男生互相吸引,谈了恋爱,结婚成家。
那时,窦唯和王菲也幸福地在一起。
窦唯打鼓,张亚东弹琴,窦颖伴唱,王菲开嗓,一首《Don't Break My Heart》唱的人如痴如醉。
这样的画面,再也不会有了。
由于过硬的才华,窦唯将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王菲介绍给张亚东。1996年,张亚东为王菲制作了专辑《浮躁》。
这张专辑,张亚东将电子乐等新潮元素加入,开启了华语乐坛创作的新纪元。
《浮躁》不仅把王菲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张亚东也因此在业界声名鹊起。
之后,张亚东几乎成了王菲的御用制作人。他的名字出现在王菲的每一张专辑中。
即便后来王菲和窦唯分开,张亚东和窦颖也各自珍重了,但张亚东和王菲之间那种艺术上的互相吸引从没有消失。
很少说喜欢的王菲却说:从他给我的第一首歌,我就很喜欢。
2003年,张亚东为王菲制作的《将爱》,让王菲获得了金曲奖最佳女演唱人。
张亚东在乐坛的地位又更加巩固了。
他成为太合麦田的音乐总监,先后为沙宝亮、朴树、李宇春等人制作音乐专辑,整个华语乐坛,几乎所有的优质歌手都与他合作过。
这二十年,也许十首经典歌曲中就有6首有张亚东的名字。
正是这样的才华,让高圆圆对他一见钟情。
张亚东正在弹吉他试音,来找朋友的高圆圆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他。
张亚东低着头,吉他发出好听的声音。高圆圆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很快,两个人陷入热恋。
高圆圆时常给张亚东手写情书,陷入热恋的小女生已经开始想象两个人结婚时的模样。
只是经历过两次婚姻失败的张亚东此时已经坚定了“不婚主义”的想法。
对未来规划的不统一,让两人只能分道扬镳。
但分开之后,高圆圆也一直说,跟张亚东总是好朋友。
张亚东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样子,总能让人安静下来。娓娓道来的样子那么迷人。
他和瞿颖十一年的虐恋也是如此。
模特出身的瞿颖打算进军歌唱圈,通过朋友找到了大名鼎鼎的张亚东制作专辑。
为了一张高质量的专辑,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
张亚东最有利的武器大概就是他的才情。
一张专辑之后,瞿颖和张亚东在一起了。
为了张亚东,本来对婚姻期待万分的瞿颖,愣是把自己塑造成了不婚主义。
张亚东大部分的时间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忽略了瞿颖的感受。
瞿颖也在多年的包容中,失去了信心。当初因为他的音乐才情爱上他,最后也因为这一点离开了。
03
以张亚东在乐坛的地位,完全可以创建一个公司,签约一批艺人,成为一个老板。
他自己也知道,但是他没有。
张亚东说:“我不排斥商业化的东西,销量很好,也有很多好作品,销量不好也有很多垃圾,只是现在太多商业化的东西都似曾相识,这不是我想要的。”
张亚东还是想找到自己的音乐语言,就像当年不顾一切来到北京一样。
他有一家工作室,不大,里面堆满了各种乐器设备和专辑,看起来很乱,但这种乱让他感到安全。
40岁之后,好像没有那种激情了,所以张亚东把寻找自己当成了习惯。
选秀节目兴起,他经常被邀请做评委。
张亚东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在说:“好”。
他不是为了做老好人才这么说,而是他太容易欣赏别人,也太容易被感动了。
2019年,《乐队的夏天》开播,摇滚乐队盘尼西林改编翻唱了一首朴树的《New boy》。
轻快的曲风,让人听得忍不住跟着雀跃。张亚东却哭了,点评时更是哽咽到无法正常发言。
他说:“有一天我们开着车走在公路上,夕阳很好,朴树让我们把他放在路边,他要看夕阳,之后自己回去,我们问他,你怎么回去?
朴树只说:“以后再说。”
说这些的时候,张亚东感怀的无以复加。他说朴树就是那个,无论自己多么辛苦都想要保护的人。
他们那一代玩音乐的人,有人沉溺,有人商业,有人退出,好像只有他的小朴保持着年轻时的自己。
张亚东看着他欣赏的“音乐家”们一个又一个被消耗掉,不免心中遗憾。
他也在这场商业游戏中,慢慢被吞没。
只是,张亚东还是想找到美好的东西,让他的作品不在模式中,而是有他个人的符号。
90年代,张亚东做过一个乐队,叫麦田守望者。
他们要去石景山那边的录音棚去录音,距离他们很远。每天面包车就环绕全城,把他们挨个接上。
他们甚至还请了个厨师,但几乎没有一天能吃得上热乎饭。
每到排练都是废寝忘食,一旦开始就收不住手。
有一首歌叫《风景》,第一句歌词就是:穿过雾霭森林寻找,多神秘。
他们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张亚东说,这就是他觉得美的东西。
每个人的心里必须有一处风景,然后无休无止地去寻找它。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模式,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只是单纯的寻找。
许知远问张亚东:你觉得什么是最好的时代?
张亚东说:我一直活在过去。
即便已经是华语乐坛最负盛名的制作人,即便已经有过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但他仍然在寻找从未见过的风景。
如果他最欣赏朴树的是赤子之心,那么他也应该爱自己。
世人皆用他的情史介绍他,调侃他是“情圣”。可这位“情圣”谁也没有留下,连情话都说的磕磕绊绊。
这个听到好歌会眼含热泪的男人,不应该被“灿烂的情史”掩盖。
掀开这层娱乐的纱帐,是一个永远保持初心的优秀音乐人。
时间发展太快,人心浮躁,我们总是想太快的达到某个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追赶,而忘了内心深处的自己。
大千世界里“独善其身”,不要着急去找答案,先找到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
来源:淘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