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宣城日报
育秧流水线。
眼下,正是育苗的好时节。走进郎溪县建平供销农事服务中心的大棚,一条长达50米的银色流水线正以恒定节奏吞吐着秧盘,机械臂旋转的嗡鸣声与传送带的摩擦声交织成独特的“春耕交响曲”。
记者在现场看到,空秧盘如同列队士兵般整齐进入流水线,依次经历铺土、喷淋、播种、覆土四道工序。仅需8秒,一个满载科技密码的育秧盘便完成全流程,由码垛机器人以5盘一组精准叠放,再搭乘轨道上的“育苗小火车”驶向大棚。
“传统育秧像撒芝麻粒,均匀度全凭经验。”该农事服务中心技术员刘荣军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模拟图告诉记者。过去人工播撒的秧盘空穴率达5%,而新设备的“粒级播种”技术通过气吸式播种器与高精度传感器配合,让秧盘的684个穴孔中每一穴能精准落入3粒稻种,底土厚度锁定1.5厘米,覆土误差不超过0.5毫米,实现每穴种子数量可控、空穴率趋近于零。中心这条流水线每小时可生产2000盘,单日最高产量达1.8万盘,效率较之前提升近1.7倍,可满足600亩稻田用苗需求。而更令农户振奋的是:据测算,精准播种后,每亩预计将带来10%左右的增产。
流水线轨道边,工人胡月英正仔细核对着当日第15批秧盘数据。“以前3条线要6、7个人搬秧盘,现在机械臂一弯腰就搞定5盘。”她轻触补料按钮,笑着说,“它们比老师傅还‘守规矩’,说放5盘绝不多1盘。”这种转变让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就像是给秧苗办的‘托儿所’,既能保证幼苗质量,又能降低农户参与的门槛。”该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陈钦松介绍起这个“半程育秧”模式:农户只需承担出苗后的田间管理,前期的暗化催芽、温湿度调控等核心技术环节均由智能系统完成。他透露,中心今年计划服务3万亩稻田,其中2万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育秧,剩余1万亩将通过“半程托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种分层服务既破解了散户“用不起高科技”的困境,又为机插秧覆盖率提升奠定基础。
“与传统育秧机械相比,全自动育秧流水线能够精准传送基质土、种子和水,并做到用种量均匀、成苗一致,让秧苗长得更加整齐、健壮。”郎溪县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汪浩告诉记者,他们将继续关注机器育秧的实际播种效果,为接下来在全县农事服务中心推广做好准备。
中午时分,流水线的指示灯仍在闪烁。轨道上的“育苗小火车”正载着秧苗驶入大棚,嫩绿的胚芽将在大棚中蛰伏,等待一段时间后奔赴广袤田野。这些科技孕育的秧苗,不仅承载着“粒粒皆精准”的现代农业智慧,更在春耕的土壤里播下乡村振兴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