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两年前因为突然晕倒,检查结果显示血糖偏高。由于症状并不严重,医生没有给他开药,只是建议他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控制血糖。恰好那时,他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每天坚持一万步,远离疾病”,于是他决定尝试。
从那时起,他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能量,每天都坚持走一万步来锻炼身体。最初,他的血糖确实稳定了许多,但近一年来,每次走完路回到家,他都感觉膝盖不太舒服,疼痛感让他需要坐好久才能缓解,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
直到六个月前,他发现自己无法像以前那样快速行走了,蹲下时膝关节还会发出明显的嘎吱声,这时他才决定去医院进行检查。然而,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根据X光片显示,由于日常活动过多,他的膝关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磨损,已经进入了4期骨关节病的阶段,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手术才能解决问题。
他感到非常惊讶,不禁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平时走路太多导致的。但是,不都说老年人应该多走动才能保持健康吗?那么,老人到底适不适合走路呢?
一、年纪大了,更应该多走路吗?每日万步,是好是坏?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为了探究快走与寿命的关系,研究员观察了47.5万名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受试者的走路习惯和死亡率,发现走路快的人普遍比走得慢的人寿命长15~20年。简而言之,多走路意味着更长的寿命。
因此,有些人看到这个结论后,就开始盲目追求步数,结果导致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关节和骨骼的功能也大不如前。如果长期走路过多,会导致关节过度磨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控制好每天走路的步数。
自从朋友圈开始流行晒运动步数以来,很多老人都把“日行一万步”视为健康的标志。但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到底每天走多少步才不会影响健康呢?
针对这个问题,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Amanda E Paluch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给出了实验结果。根据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组的人群每天走的步数越多,全因死亡率就越低,但达到一定阈值后,这一趋势趋于稳定。
进一步分析后,研究得出了一个理想的步数阈值:无论男女,超过60岁后每天走6000-8000步更健康;而60岁以下的人群每天最佳步数是8000-10000步。即使每天走的步数超出这个范围,也不会带来额外的健康益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强迫自己追求步数的最大化,适量步行才是最佳选择。
二、走路是长寿的秘诀!以下五个好处将不请自来:
根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对长期坚持走路运动的人收集到的各项身体健康指标来看,即使年纪较大的人群也能从走路中获得许多好处。以下是其中的五个方面:
1. 预防骨质疏松
走路需要调动各个关节和肌肉的力量来支持身体的重量,因此多走路可以帮助刺激肌肉力量,维持骨量和关节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2. 改善心血管健康
老年人在走路锻炼下肢力量的同时,也可以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提升心肺功能。这有利于促进全身心血管健康,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
3. 降低癌症风险
国外多项研究表明,每天坚持走路运动可以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曾根据长期随访调研发现,每天走路一小时可以降低50%的大肠癌风险。
4. 增强认知功能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指出,一周至少进行三次超过40分钟的走路运动可以刺激老年人海马体增大2%,从而降低因增龄性原因导致的认知衰退风险。
5. 平衡体重
经常步行可以帮助防止脂肪过度囤积,降低老年人肥胖率,减少因超重导致的健康风险。研究显示,走路比高强度活动更适合控制体重。
三、过了60岁的老人走路时应该注意什么?医生给出以下四点建议:
尽管走路对健康有很多益处,但并非任何时候、任何方式都可以随意走。正确走路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要正确走路最好牢记以下四点:
1. 控制速度
每个人的走路速度都不同,但走路过快可能会增加心肺负担,甚至影响关节功能。因此,如果出现走路过程中感觉不适或者坚持时间很短的情况,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放慢速度。最好在自己习惯的基础上保持匀速走路,同时要控制好走路的步数。
2. 姿势正确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骨钙质的自然流失,许多老人会出现关节和骨骼的退行性症状。再加上走路过程中不注意姿势的纠正,很容易导致体态发生变化,比如弯腰驼背或脊柱变形等现象。因此要时常关注自己是否有弓腰驼背的姿势出现。
3. 注意时间
一般来说,饭后时间段不适合进行走路锻炼,因为此时血液正集中运行到消化系统。此外,睡前两小时内也不宜进行走路运动,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建议选择下午4-5点进行走路锻炼,此时身体机能状态较好,不容易出现其他意外情况。
4. 保持频率
专家建议每周至少进行五次以上的走路运动,并且每次走路时间不应低于30分钟。步行距离最好超过3000米以上。具体的运动量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调整,避免过于激烈。
本篇包含虚构创作,无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