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王耿华 通讯员 何毓慧
昨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出生仅69天的男婴阳阳(化名)已经可以自主呼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不久后可以出院。
手术现场(医院供图)
阳阳刚出生时因先天性食管闭锁继发重度气管软化,每时每刻都要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3月23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儿童医院”)联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多学科协作,完成经支气管镜气管内硅酮支架置入术,为阳阳撑开呼吸之门。该手术系全省首例,阳阳目前术后状态良好。
食管闭锁继发气管软化
新生宝宝离不开呼吸机
2个多月前,阳阳在安溪当地医院足月降生,家人为之欣喜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悄然降临。
阳阳刚出生就反复呕吐,当地医院怀疑是先天性食管闭锁。阳阳出生第二天便转诊到儿童医院,经检查确诊。儿童呼吸科主任医师郑敬阳介绍,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消化道发育畸形。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人体的食管和气管会逐渐分开,出生时两者应完全分离,而阳阳在出生时食管闭锁无法与胃相通,并且与气管还存在先天异常连接。
经手术,医生成功把阳阳的食管与胃连接并和气管离断,但他随之面临新的生命考验。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联强介绍,术后给予阳阳呼吸支持、术后护理等治疗,但发现阳阳出现呼吸困难。术后1个月,阳阳被诊断为先天性食管闭锁继发气管软化。
“患儿因先天性食管和气管发育异常,导致气管壁与食管紧密贴合处出现软骨结构问题,呈现局部气管软化。”郑敬阳介绍,婴幼儿气管支气管软化症是小儿呼吸道结构异常性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以男婴居多,发病原因较多且不明确。气管食管瘘、食管闭锁等先天性疾病均可导致气管软化。
阳阳因气管严重软化,只能一直躺着,借助呼吸机通气,把气管软化位置“撑开”才能呼吸。看着宝宝受罪,父母内心焦急又心疼。
日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呼吸团队入驻儿童医院,孟繁峥教授儿科呼吸团队与儿童医院深度合作,以提升儿童呼吸科诊疗技术水平。在阳阳做了进一步检查后,经多学科会诊,医院决定为其实行经支气管镜气管内硅酮支架置入术。
6毫米气道内置入支架
精准“盲放”打开呼吸之门
“孩子是支气管重度软化,保守治疗短期难以恢复自主呼吸,对他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郑敬阳告诉记者,临床上重症气管支气管软化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气管切开、气管内支架置入等。硅酮支架易于取出或更换,适合婴幼儿生长发育需求。此前国内首例儿童气道内硅酮支架置入术曾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顺利实行。目前全国已经开展儿童经支气管镜气管内硅酮支架置入术的医疗机构不超过五家,技术难度较高,在福建省尚无先例。
“小婴儿气道空间狭小,手术难度相比成人要大很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王丽娜介绍,成人手术中,通过一个推送装置可以将支架释放到气道内。像阳阳这样的小婴儿的气道内直径约6毫米,没有装置可以辅助推送,在释放的瞬间是“盲放”的。这就要求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确测量释放支架的位置。
3月23日,儿童医院联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在呼吸内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下,通过硬质支气管镜联合可弯曲支气管镜建立推送通道,经过严密测量,医生密切配合下,将2厘米长的硅酮支架顺利精准置入阳阳的气道软化部位。
术后,阳阳软化的气管恢复了正常的形状,终于可以撤离呼吸机。“孩子如能继续维持良好的自主呼吸,术后护理治疗两周就可以顺利出院。”郑敬阳表示。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