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老龄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机器人产业顺势崛起,正逐步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为解决养老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路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机器人养老” 话题热度飙升。全国政协委员张云泉提议,将养老机器人发展纳入全新战略规划,大力推动社区及家庭养老机器人的行动计划。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也指出,未来 3 到 5 年,养老机器人有望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得力助手。这一信号无疑为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 月 27 日,央视新闻传来重磅消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标准紧密围绕老年人的生理与行为特性,针对其在互联家居环境下的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需求,为养老机器人的设计、生产、测试及认证设定了统一规范。这不仅是我国在养老机器人领域技术实力的彰显,更为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革新:养老机器人的核心驱动力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50 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激增至 21 亿,80 岁以上老年人将达 4.26 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生活不便日益凸显。技术革新成为养老机器人发展的关键。
近期,在泰山、恩施大峡谷等景区亮相的一款登山外骨骼机器人引发广泛关注。它自重仅 1.8kg,续航 3 至 5 小时,售价亲民。这款机器人基于人体工程学设计,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能精准识别用户的多种运动状态,自动提供助力,最高可减少 30% 的耗氧量。在养老场景中,它能帮助行动不便或半失能老人重拾行走能力,融入社会。
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对健康监测、通信支持、活动辅助等方面提出了严格技术要求,这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升级。例如,医疗监测技术的进步,让养老机器人能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指标;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优化,使老人与机器人的沟通更加顺畅自然。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养老机器人的服务质量,还为工业、医疗、教育等其他领域的机器人应用提供了技术借鉴。
多元应用:养老机器人走进生活
目前,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在广东深圳的养老院中,洗浴、辅助行走等智能机器人的配备,极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条件;重庆的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肢体功能障碍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重获生活信心;北京的长者陪伴机器人集日程提醒、陪聊解闷、查菜谱、紧急呼叫等功能于一身,成为老年人贴心的生活伙伴。
杭州西湖区金秋家园民生综合体的机器狗 “小西” 更是别具一格。它不仅能承担送药任务,还能陪老人散步,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小西” 等类似的养老服务机器人将在更多社区 “上岗”,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全面的服务。
产业拓展,机器人发展登上主舞台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资本的嗅觉向来敏锐,看到养老机器人以及各领域机器人应用的广阔前景后,必然会加大投入,这将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迭代,促使机器人性能不断提升、成本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对机器人的认知与接纳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也会持续释放。以智能家居机器人为例,目前虽处于发展阶段,但假以时日,或许会像如今的智能手机一样,成为家庭生活的标配,承担起家居清洁、安全守护等多项任务。
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舞台上,我国凭借在养老机器人标准制定中的领先优势,有望在更多机器人细分领域掌握话语权,推动机器人产业从 “中国制造” 迈向 “中国创造”,让中国智造的机器人产品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引领智能时代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