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在南京开挖朱家山河
更新于:2025-03-27 13:51:54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出版

左宗棠曾在南京开挖朱家山河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晚清名臣左宗棠,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一部深入剖析左宗棠的新书《功名诀:左宗棠镜像》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让我们跟着这本书再次走进左宗棠的精神世界。

  尽显人生大智慧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非常功”以时间为轴,选取左宗棠仕途的关键节点,如出任幕僚、训练楚军、收复新疆等,生动再现了左宗棠在官场披荆斩棘、于绝处逢生并屡建奇功的传奇历程;下卷“非常名”则另辟蹊径,选取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重要政治人物的交往故事,从多个侧面展现左宗棠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处世风格。

  翻阅此书可以发现,左宗棠的一生,是对“拒绝标准答案,人生需要突围”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在科举受挫后,他钻研实用学问,投身幕僚生涯,最终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大放异彩。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坚定的信念,冲破世俗的束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在晚清官场,左宗棠以其霸气的行事风格,颠覆了传统的生存法则,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勇于承担责任,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坚守正义与原则。左宗棠的生平,更是一部超越生死的价值宣言。他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赴前线,与外来侵略者浴血奋战。

  此外,左宗棠还拥有独树一帜的传家智慧。他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能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教育理念,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作者王开林,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对左宗棠处世秘诀的提炼,为处于压力与焦虑中的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实现破局的新选择和持续进化的力量。

  在南京开挖朱家山河

  作为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左宗棠与南京也有不解之缘。

  清光绪七年(1881),左宗棠来到南京,就任两江总督。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此次莅任江南惭无报称,惟农田水利一事躬亲相度。”在任期间,他始终没有停止过抓水利工程。其中,开辟朱家山河分洪,消除滁河对六合和浦口地区的危害,就是大功一件。

  朱家山河上接滁河、下通长江,是滁河一条重要分洪道,但一直未能实施。左宗棠就任后,以其一贯的果敢气魄予以推进。在此过程中,工程一度处于非常艰难的阶段,“工已抵山麓,迂石脊,长亘十余里,高者至数十丈,锤凿无所用力……”左宗棠在实地视察后,迅速调来亲信部将王德榜的部队。这支部队曾在西北和北京郊区经营水利工程多年,富有开山治水的经验,技术装备在当时也非常先进,“以棉花火药凿管通山,层层轰揭,凿通朱家山中段石脊”。

  最后,整个工程仅用两年时间就大功告成,大大解除了威胁当时的水患问题。

  为南京绿化作出贡献

  修筑赤山湖圩坝、建立秦淮河石闸,治理南京、镇江一带的江南水系……左宗棠之所以热衷于兴修水利,就在于他认为,如此方可安定地方、保证兵源,同时也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最终与世界列强竞争。

  “盖必治水而后可以保民,能保江淮以北之民不为岛人所驱使,而后两江之兵,不可胜用。”“江淮之间,地广而土沃,若能兴修沟渠,培厚加广,挑淤浚浅,一如陇上新疆治法,则水有所归,旱潦有备。垦荒成熟,加以桑棉之利,则民可自赡,又可以洋人银钱,以供赋税。”

  据了解,左宗棠到南京就职时,已是近70岁的高龄,但他却不辞辛劳,忙于政务,并能做到“阅伍之余,文武毕集,士农环侍,随到随看随议随办”。他还长途跋涉,亲自到辖区各河道与海滨进行调查研究,并制定多项水利计划与方案,督率军民对江南水利展开大规模的整治。

  “弟到金陵一月,出省阅伍江北,即与运司各道府县遍考水务利弊,立即督率官吏民兵切实办理。江北毕事,始出巡江南,如法行之,浚其支,导其干,水始大治。”今天再读左宗棠给友人的信,更能感受到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此外,在大兴水利的同时,左宗棠还率领军民,在南京城内的大片荒地上种植桑树、柏树、松树、杉树等数百万株,为防止水土流失和绿化南京作出了巨大贡献。

京杭运河再添大桥
京杭运河再添大桥
2025-04-08 17:12:53
家门口踏青赏花
家门口踏青赏花
2025-04-08 18:02:33
企业管理应把握尺度
企业管理应把握尺度
2025-04-08 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