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官网公布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华南理工大学审查决定给予全校737名学生学业预警,给予134名学生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给予81名学生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
所谓学业预警,即学校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通过警示、沟通和帮扶措施,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机制,其中问题严重者,不仅仅会收到警示,还可能遭遇“降级”甚至“劝退”。此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公布学业预警情况。
学业预警既是警钟,也是鞭策
“我想起了刚上大学时,一个学长跟我说不用考那么高,六十分万岁,随便玩。我信了,成绩一塌糊涂,但是没挂科。结果第二年这个人降级跟我一个班了。 大学还是要好好考试的。”一位网友就215名大学生“被降级”事件发表评论,强调在大学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分析梳理网络评论可以发现,这也符合多数网民的想法。他们多认为“学生被降级是自身态度问题,缺乏自律和学习动力”,学校通过“学业预警”,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干预,帮助和督促学生调整状态,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反过来对学校教育质量也有好处。
华南理工大学要求学院发放预警告知函、联系家长,并推动“携手计划”学业帮扶,通过朋辈导师、学业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广东医科大学的考勤预警与成绩预警结合模式也体现了类似逻辑,通过多方协作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
从政策出发点来看,各高校向学生们发出的“学业预警”,无疑是提前介入的信号,为学生们提供了适当的“缓冲期”,而非直接一张红牌驱逐出场。
此前,我国部分高校发布超过修读年限未毕业的本科、硕士与博士清退名单,受到舆论质疑,认为这种“清退”并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相比较而言,发布“学业预警”的方式更加温和,既能避免学生因为没有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要求而遭清退,也能督促学生端正对待学业的态度。
登上名单,倒逼学生们重新重视学业,集中重修不及格课程,限制新修学分,迫使学生正视学业短板,部分学生通过这一机制重新规划学习,甚至可能因压力转化为动力而提升成绩。
挂科学生需要“严管”,更应“厚爱”
网络上也不乏对相关政策的质疑者。在他们看来,学业出现问题,并非都是学生“躺平”、逃课、不学习等原因所致,应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如有网友认为学校更应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或认为降级试读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挫败感和污名化,心理压力增大,导致恶性循环。
因此,有网友建议,学校针对不同学习障碍类型制定差异化帮扶计划,比如学校应结合学科难度、学生年级等因素差异化设置学分阈值,避免“一刀切”,如理工科课程挂科率普遍较高,预警标准可适当放宽。
也有网友建议学校探索预警与转专业政策的衔接,为学业困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路径,避免因专业不适应导致持续预警。
在某网络社交平台,一位IP地址显示为江苏的网友分享给母亲发的微信:“妈,有件事我想和你坦白:我这学期有3门课挂科了,学校可能会发学业预警”“寒假晚上我也有在复习包括来学校的时候也是,但是心里很焦虑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最近压力真的很大……”
这名网友表示,大学以来自己一直没适应专业课,“我是工科专业但是在我们学校被分在了理学院,所以数学和计算机的专业课都要学。我高中的时候数学和物理真的很差很差,真的没想明白当时填志愿要选这个专业。”
不少网友通过评论对其进行鼓励和安慰:“挂科了都会被学业预警,但也就是个学业预警,补考或者重修过了就好了,别那么大压力”“我也是工科,要学各种物理数学,然后我数学不好,补考了两科,重修了一科,最后都过了,虽然当时压力很大,但还是扛过来了”。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误入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专业”的学生,转专业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教育领域专业人士认为,高校学业预警政策本质是“严管”与“厚爱”的结合,核心在于平衡教育质量保障与学生个体发展。这一制度既需通过刚性标准维护学术严肃性,也需以柔性帮扶体现教育关怀。
教育真谛不在规训,而在唤醒
在探讨“学业预警”的同时,也有网友质疑某些大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如有网友认为,“一直不懂那些繁杂又落后的课要考试的意义在哪里,除英语高数可以用来打基础,那专业课老师ppt比我年纪都大,学的全是市场淘汰的东西”。
还有网友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更要抓紧时间学习,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已经落后于时代(特别是一些专业更新换代快),很多时候需要自己自学最新的知识技术,而不是学了书本上的就行。”
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如此清晰的认知。
或因对所学专业缺乏真正了解与喜爱,或是由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后骤然放松而失去目标,或是因为对近年来结构性就业矛盾产生焦虑,担心所学知识难以直接转化为生存保障,部分学生对学习行为的价值产生动摇。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面向大学生推出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唤醒”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的认知就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被列入高校公共课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大学生讲授,不少于38学时。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91.9%的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程设为必修课。
“以往,不少学生初入大学时十分迷茫,对于未来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如今,随着就业环境变化,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其及早作好就业准备,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一名大学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也正是在这种清晰认知的引导下,一些学生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开始主动学习、提前布局职场,实现“所学”与“所用”的结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高小玫建议在教育体系中引入“间隔年”制度,为年轻人开辟一条“缓冲带”,为青年提供一段“有支持的探索期”,学生们可暂离课堂,通过旅行、义工、技能学习等方式,发现适合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更好的状态进入社会。
高小玫认为,我国学生学业竞争激烈、压力畸重,考学焦虑贯穿整个教育阶段,课业负担不容喘息,而一段迥异于学习生活的间隔年,可助学生充分释压,恢复好奇心、提升共情力,修复身心也唤醒学习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潜能,而这本就是教育的目的。
文/记者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