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问界M9 2025款之前,我们先聊聊过去的一年里,问界M9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问界M9毫无疑问是整个24年国产汽车领域当之无愧的标杆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现象级产品,整个24年,问界M9一直霸榜50万以上价位豪华车销冠,不分品牌,不分能源形势,不分车型,这是国产汽车从未实现过的伟大成绩。
根据易车网的数据,24年1-10月份,国内50万以上价位销量里(不含进口车),国产车占比首次超越海外汽车品牌,这个成绩几乎是问界M9一己之力托起来的,问界M9单车型占比超过了整个市场的50%,可怕么?
哪怕包含进口车,24年中国市场进口汽车50万以上价位的销量冠军是GLE,全年销量4.5万台,而问界M9的全年销量是15万台,GLE的三倍。
问界M9发布于2023年底,上市7天大定破三万台,这个成绩很厉害,但不算夸张,我们看后续的大定变化趋势,问界M9几乎走出了一条直线,被大家戏称问界M9的首销期遥遥无期,因为好像一直都在首销期,完全看不到随着时间推移所带来的波动。而这个趋势产生的核心原因在于,问界M9随着实车的大量交付,产品体验和用户口碑实现了急速破圈,实车体验成为了后续产品销售最大的推动力。
为什么?
对于汽车领域的华为,大家更熟悉的当然是智能驾驶,华为的ADS 3.0已经成为了整个业界毫无争议的智能驾驶领导者和开拓者,尤其是在FSD入华之后,大家在全面对比了华为和特斯拉的方案之后,华为的ADS3.0的领导者地位稳如泰山。
但从终端层面来说,问界M9始于技术,但显然不只是技术本身,对于我来说,问界M9最牛的地方在于,他极其强大的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定义能力。
我们去看上一代的问界M9,他的产品核心体验点包括哪些?
智能驾驶、主动安全、全能空间、零重力座椅、个性化大灯和设计、途灵底盘、鸿蒙座舱+车载投影仪的娱乐体系、增程式+大电池的纯电续航,等等。
这所有的设计其实都在围绕一件事儿,怎么让人在车上更舒服、更惬意、更安全、更省心。华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打造一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但过去的车不是这样的,过去的车在打造产品时候的思维方式是,技术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消费者,消费者在很多时候需要去适应车,且在传统汽车的节奏下,新技术迭代和体验升级的进展极其缓慢,新技术更多的服务于产品溢价,从而导致用户的层级分明,你想要的每一个体验点提升,都是明码标价的。
产品服务于用户需求满足,技术服务于产品功能实现,这是一套全新的逻辑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导向下所打造出来的产品,自然是和过往不同的,以及,华为习惯性的重投入研发模式,以及强大而全面的技术能力,使得产品服务于用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被从容解决。
举个例子,华为为了实现更强大的智能驾驶和主动安全能力,需要精度更高的激光雷达,可这个业界没有成熟的量产方案,怎么办?
华为自研的业界最强192线束激光雷达就直接上车了。
聊完问界M9的当下,我们聊这台车的未来,也就是问界M9 2025款
过去的汽车迭代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所以很长时间里,传统油车以保值著称,因为产品迭代速度太慢了,五年后的新车相较于五年前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旧车的保值率自然就高高在上了。
而华为,把这个节奏提升到了一年,所以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华为把产品更新迭代的节奏提升到一年,这到底是实打实的产品升级,还是说营销噱头?
我们来看,问界M9 2025款到底升级了什么。
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智驾的升级了
硬件层面,1个顶置192线激光雷达、3个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3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矩阵、2个4D毫米波角雷达、11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4个车外麦克风共36个感知硬件,华为官方的说法是,可以实现对动静态目标(含异形物体)的全场景和全天候感知,提升雨雾尘恶劣天气的安全性,及对后向悬浮物、负向场景的识别。
固态激光雷达可解决直角拐弯防剐蹭、尾门侧门开门防撞,并可识别钢筋、碎石、台阶、倒地自行车等异形障碍物以及沟渠、下沉台阶等负向障碍物。分布式高精度毫米波雷达能提升重叠区域的识别精度,在雨雾尘等恶劣天气下可提前识别目视不可见前的车辆等场景。
这套硬件体系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L3级别智能驾驶准备的,我们可以看到,这套系统的核心目标就是处理过去我们在智驾上所遇到的一些非典型的、复杂的、难以处理的问题。
某种以上,如果说ADS3.0之前的智能驾驶,行业都都在解决搭建智能驾驶框架的问题,那么从问界M9 2025开始,华为所着手解决的就是L3普及之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了。
这个东西的意义到底如何,我们需要等L3法规落地来验证,我觉得不会太远了。
而在当下我们可以感知的落地体验上,核心包含两部分:
主动安全方面:
提升拥堵场景下的Cut-in能力,也就是我们拥堵条件下的自主变道能力,比如临禁高架出口,寻求变道出高架的机会;
提升对前车Cut-in的意图识别,防止非责任碰撞(前车变道导致的追尾,前车全责,但碰撞依然会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包括安全成本);
提升恶劣天气下的安全性;
提升非典型工况下的安全性;
实现自主规避事故风险(自主逃离前后夹击困局,不仅能防止自己追尾,还能防止被追尾);
防止小孩被困车内惨剧发生(锁车状态下监测到车内有生命体征的时候,自主开启控体,并向车主手机提示)。
智能驾驶方面:
泊车代驾VPD升级,也就是人到车库下车,车子自动巡航找车位泊入、车辆自主找人,新增跨楼层VPD;
跨城市车位到车位,实现高速ETC自动缴费与停车场离场无感支付;
车位到车位转VPD/离车泊入,支持路边启停、车位到路边、路边到车位、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商用;
3月开放30万个停车场的车位到车位:问界M9 2025款将在3月开放全国范围内30万个停车场的车位到车位体验。
当然,这所有的功能都还是目前的基于ADS3.0的体验,到年中,ADS4.0推送,这套感知系统的能力我觉得才会被充分释放,至于到时候的体验到底如何,我们到时候再专门介绍。
单此一项,我觉得就足够吸引用户从现有的M9升级到问界M9 2025款了。
当然,车毕竟不是手机,大多数人一年一换车是不现实的,所以华为这一次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服务,现有M9可以选择官方升级服务,包括:
智能驾驶系统及传感器: 3个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5个4D毫米波雷达、智能驾驶域控制器;
车载通讯模块:华为星河通信车载卫星通话系统、双卡双待通信网络;电动开合压缩机冷暖箱、Maglink Mini二排移动控制屏、流媒;
智能座舱模块:智能激光投影系统2.0光机、体内后视镜。
或者,华为提供了第二个解决方案,现有问界M9车主升级问界M9 2025,可享受尾款减免3万元补贴权益,相当于对老车主补贴3万。
我觉得这可能是现有问界M9车主心里最踏实的地方了,产品升级迭代加速,可车毕竟是大件儿,充分考虑现有车主的需求,这是一个负责的企业态度。
当然,问界M9 2025的升级,显然不只是智能驾驶,还有很多,包括设计、座舱、娱乐等等,这所有的升级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在现有问界M9的产品定义框架下,对细节和不足的全面优化和补强,而实现产品的更理想状态呈现。
性能部分
对于性能,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动力性,但实际上,在电车时代,动力本身是廉价的,在20万级别的车子就可以轻松做到3s级别的百公里之后,非赛道用车,再去卷加速度毫无意义。
产品是服务于用户的,用户需求才应该是产品迭代的第一导向,技术应该是服务于需求的,而不是产品为展示技术而生,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问界M9 2025的性能升级,所希望解决的,是用户在使用现款M9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痛点。
全新一代的增程器,实现了更低油耗,发电功率提升到了70kW,可实现高速155km/h下的电池保电,彻底解决过去大家吐槽的增程车在馈电行驶下的动力不足问题;
全息标配52度电池包(上一代标准版是42度电),纯电续航提升到了290km,满足纯电通勤没问题,真正实现日常通勤纯电体验,长途高速没有补能焦虑。
智慧化
新增创新动态光毯,自主行车指引。
投影仪系统全面升级,相较前代分辨率提升200%,亮度提升63%,支持支持1/4幕布悬停,用于后排查看导航、天气和音乐等信息,投影光机采用全新隐藏式设计。
新增隐私车窗,二/三排侧窗玻璃遮光度可变。
车载冰箱升级为压缩机冰箱,制冷覆盖到0℃,制热最高可做到50℃。升级铝合金仓,支持电动开关仓门。
率先搭载智能动态卫星通话技术,实现车辆运动状态下卫星信号的实时追踪锁定。
结论
某种意义上,这一代的问界M9 2025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降价了的,虽然起售价有所提升,但52度的大电池直接给到了标配,且纯电续航提升到了290km。
290km是个什么概念?你哪怕打七折,也依然有200km,这个续航能力用于日常通勤足够了,哪怕你要跑更远一些,比如300km的长途,中间充一次电,依然可以当成纯电车用。
这就是为什么问界M9 2025也要支持800v的高压电池和华为超充,就是为了让你当纯电车用也足够舒服。
而一旦你的出行更远,或者在节假日堵车,那就直接无缝切换油车,而在增程器发电功率提升之后,馈电动力问题彻底解决了。
纯电的好处显而易见,更好的静谧性和更低的出行成本。其实就是给你一个足够好用的纯电车,然后加了一个应急燃油充电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需要关注增程器的排量,你充电宝要什么排量?
以及,这只是基础逻辑,在基础逻辑之上,问界M9 2025的智驾迎来了跨越式升级,这个升级我们可以理解为被智驾的可靠性从99%提升到了99.99%,看似数字不大,但安全性和实用性的提升巨大。
至于其他的,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在用户需求满足和人性化设计这一块,华为在整个行业是无敌的。
所以你说这车怎么选?
如果你的预算是50W,你相信我,你选传统燃油车,一定会有后悔的那一天,而那一天的到来很简单,只要你身边有人提了M9,只要你认认真真体验三天,你就能理解我的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