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许倬云五卷本《从历史看管理》推出
一场管理学的“文化寻根”
戴雪晴
许倬云先生2022年于匹兹堡。受访者供图
《从历史看管理》
许倬云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史学大家许倬云做学问一直都“遵循师训,符合行规”——先确定专题,收集资料,再以数据检验一些假设,并在若干假设中进行考证,最终得出结论。
三十多年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一改学院式的教学风格,另辟蹊径尝试“跨界”,围绕历史中的领袖、组织与人物等专题进行演讲,整理、归纳出中国传统管理学的经验和智慧。后来,这些演讲内容结集成《从历史看管理》,自出版以来风靡至今,在华人经济学界及企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日,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从历史看管理》系列,涵盖《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组织》《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时代转移》。这是内地首次出版完整五卷本,旨在从管理学的领导、组织、管理、人物、时代五个维度出发,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为镜鉴,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堪称“中国管理和组织的解码之书”。
●南方日报记者戴雪晴
史学与管理学如何跨界互动
提起许倬云,大多数读者并不会感到陌生。他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1930年出生的许倬云,在台湾大学、芝加哥大学完成学业。1986年,许倬云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他先后摘得“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唐奖·汉学奖”等奖项。
今年,许倬云年逾95岁,精力已不容许他接受记者专访,建议记者和读者去读他的这套书,“想说的都在这里了”,相关出版的细节可咨询自己的助理冯俊文。
史学大家是如何与管理学结缘的?许倬云在《从历史看管理》序言中称,人生本来就由一连串的“偶然”构成。三十多年前,他早年的学生简静惠邀请他面向一众企业界人士作演讲,没想到讲座及其实录格外受欢迎,于是就有了后来畅销多年的《从历史看管理》系列。
《从历史看管理》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作为论述视角,探究其中的变化及其条件,通过剖析官僚体系的运行管理,揭示古代社会治理的真谛。它重视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研究,从中引申出现代企业管理的问题,并对二者的共通之处进行梳理,达到以古鉴今的效果。
在许倬云眼中,历史学或可为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另一重观察的视角。他提出中国管理学、经营学等观念,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阐扬中国文化,而是对中国传统的经营学、管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所交代。中国的“企业”发展实则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便开始做出改变,在庄园经济以外开拓了市场经济,这使得齐国的国力不仅仅立足于土地的农业生产,而是以其国民相当部分力量投入专业的生产,例如海产和盐业以外销换取利润。后来,中国商人更是凭借儒商精神屹立于商业之林。
“中国式的儒商精神,其实并不逊色于韦伯所谓的‘新教伦理’,反而更多一些人情味,它是建立在人对自己良心之上的。”许倬云认为,中国式管理的特色在于强调儒家的道德、责任,以及法家的“循名责实”。前者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后者则与现代西方的管理学颇为接近,都强调制定目标、考核以及问责。至于许多人认为欧美国家的管理学和经济学最先进、最完备,其实是片面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认为,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人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而是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但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读者从《从历史看管理》中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史学大家提炼的管理智慧。”
历史学家的文化自觉
“这次尝试,将我的读史生涯,拉进了另一天地。”《从历史看管理》系列的读者并非学术圈内的同行,许倬云将历史现象“化繁为简”,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解释,“如果从严谨的专题研究中,简约一些可以察知的论述,也未必是离经叛道。学史者须在史学、史识、史德三方面都努力用功,若能将专业的知识加以转化,从而有益于历史学界之外的读者与听众,又何尝不是另一项值得尽心的任务。”
还有学者表示,许倬云将散落在青铜器、简牍中的管理智慧,淬炼成一套植根本土的领导力学说,这不仅是企业家的历史课,更是一场管理学的“文化寻根”。匹兹堡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资深出版人冯俊文长期担任许倬云的助手,据他观察,许倬云进行“文化寻根”,与他对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息息相关。
许倬云曾在书中写道:“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哪个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还可以回到那里去。”
冯俊文介绍,许倬云是无锡人,从明末东林书院开始,无锡读书人的风格就是注重“实学”,也就是注重学问在人间的现实功用。而许倬云几乎整个青少年阶段都在战乱中度过,也见多了国家、民族、父辈的苦难。在他的观念里面,读书人要介入现实、参与解决现实问题,这不仅是他强烈的人生底色,也可以进一步解释他为什么会为当今的企业家写出一套管理教科书。
广东人民出版社新传媒营销公司策划总监钱飞遥告诉记者,这套书带来的挑战,并非在于内容的专业性、学术与大众的平衡、结构整合等技术问题,而是如何向读者阐明“从历史看管理”这一核心理念。
钱飞遥和同事一直在编校过程中探寻这套书的立足点,最终将之定义为“不确定时代的锚点”。“与‘历史’相对应的,是‘当下’。在全球经济和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将走向怎样的‘未来’?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然而,不了解历史,就难以看清未来。《从历史看管理》系列丛书拥有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力量,可以为所有人,特别是创业者和管理者,提供内核稳定的文化支撑。”钱飞遥说。
洞悉历史与人性的智慧
冯俊文(许倬云助手,资深出版人)
许倬云先生数年前说过一句话,广为流传:“我不在书斋里,我在人中间。”他是无锡人,从明末东林书院开始,无锡读书人的风格就是注重“实学”,也就是注重学问在人间的现实功用。
另有一层因素,是许先生出生于1930年,从7岁到15岁,几乎整个青少年阶段都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也见多了国家、民族、父辈的苦难。所以,在他的观念里面,读书人要介入现实、参与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很强烈的人生底色,也对普通人及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理解和同情。
这套《从历史看管理》系列,是将中国传统管理学的经验和智慧进行整理、归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对照,在华语世界不说是“开中国式管理之先河”,应该也是非常早的。两年前,我主编许先生九十岁贺寿文集《倬彼云汉》时曾做过统计,这个系列以单本算,在华语世界有28个版本之多,总销量应该近百万册了。直到现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还有一门常设课程,就叫“从历史看管理”。
许先生虽然是历史学家,但数十年来始终关注现实问题,包括他的治学理路,也是侧重于将社会学、统计学、考古学乃至于气候学等实证研究的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之中。他意不在为中国文化张目,而是对中国传统的经营学、管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所交代。
我想,这与他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态度是一致的——在深刻的理解和懂得之后,所持有的一份珍惜和尊重。以我长期以来的观察而言,许先生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认同非常明确,对中国这片故土上的人民,有非常深切的关怀和情感。
他提出,中国式管理的特色在于强调儒家的道德、责任,以及法家的“循名责实”。在我看来,后者与现代西方的管理学颇为接近,都强调制定目标、考核、问责;前者则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义务。
至于这套书的目标读者群,我认为他们首先是企业界人士,三十多年来,这套书已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企业家。其次,管理相关专业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也可以读这套书——它相当于从中国传统管理经验的视角,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不只是管理理念和方法,从这个数据库里还能看到人心、看到人性,看到许先生洞悉历史人生以后,迸发出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