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定西日报
(图一)
(图二)
□ 宿胜利
百年之前,安特生在辛店文化中就已经敏锐地发现了一个秘密,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指出:“是以甘肃远古各期,当以辛店期为吾人知之最稔。”“辛店期陶瓮之底,自下视之,多作凹形,故与早期平底之陶器,相异之处颇为明了也。”
这位瑞典地质学家将甘肃史前文化代分为六期,即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在广河县半山遗址一个叫羊洼湾的地方考古发掘,根据新发现的层位关系,提出了甘肃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的论断,纠正了安特生“六期说”中的历史断代错误,并在其后的研究中发现,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提出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应为独立形态的文化,并将之称为“马家窑文化”。在甘肃远古各期文化中,安氏为什么对辛店文化情有独钟、“知之最稔”,那是因为辛店期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不仅社会化文明程度高,而且发明创造亦比比皆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辛店文化在陶器结构造型方面的重大突破。
辛店文化在器型上以罐类为主,同时还有鬲、盆、杯、鼎、豆、盘等丰富多样的器型。与之前的文化不同的是,辛店文化的陶器对底部形态进行革新、创新,开创性地将陶器的底部捏塑成向内凹陷进去,如一个倒扣的小碗形状,独特的圜状凹底器型,显得别具一格。这种圜状凹底器型设计不仅美观,也成为识别辛店文化陶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图1、图2)。这一重大技术革新,将延续了近5000年的平底陶器改良为凹底设计,其凹底结构原理至今仍应用于炊具设计,堪称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过渡期最具突破性的技术发明之一。
陶器由平底到凹底的革新,就其结构和稳定性而言,已经涉及了物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弧形结构具有抗压和抗弯曲能力,相比之下,平面结构的抗压抗弯曲能力较弱,再者,面积越大,压强越小,以杯子、瓶子、罐子等器物为例,受到压力最大的地方就是底部,底部如果是纯平的,受压时容易变形或破裂,凹形设计则减小并分散了底部的压力,使器物保持稳定,并且防止因压力不均导致的破损,不仅增加了结构强度,而且也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使其在放置时更加稳定,不易倾倒。这是辛店期华夏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劳动成果。
安特生在研究中,把辛店期与之前各期文化的陶器进行对比,发现辛店期文化器型底部多数是凹进去的,而以前各期陶器则是平底的,如图2马家窑文化菱格纹单耳彩陶壶底部。器物底部凹形是辛店文化和其他文化区别的一大特征,但安氏并未意识到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生产新的产品,使得辛店陶器更加坚固、耐用、易放,减少了破损,增加了使用寿命,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品质,为社会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辛店文化凹底设计这一发明创造,对后世饮食器具的制造、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长远、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在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上有很高的价值。
如今,器物底部凹陷设计已司空见惯,看一看我们现在使用的杯子、碗、碟子以及瓶瓶罐罐等底部造型就会明白,这些都是由辛店文化一路传承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