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里的古城记忆
更新于:2025-03-31 11:24:06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侨批里的古城记忆

编者按:侨批中记录的老地名,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唤起今人好奇心和怀旧情感的宝贵资料,让我们得以留住对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份珍贵记忆。

▶漳州中山路旧影 ◀一九四六年菲律宾寄漳州中山东路转六石社王回侨批

▲漳州南门头许木其侨批信笺 ▶漳州古城南门头

▶漳州古城台湾路 ◀一九四七年印尼寄往漳州城府口街徐厝巷侨批

◀槟城蔡万荣寄漳州炮仔街陈启茂侨批

▶炮仔街原龙溪师范学校后门旧影

翻开一封封泛黄的侨批,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许多的老地名。这些地名不仅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唤起今人好奇心和怀旧情感的宝贵资料,让我们得以留住对古城的一份珍贵记忆。在传统文化与建筑日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年代,当人们回想往昔的风景,只能从文字、图片或如侨批这样的文献中寻找线索。

东门街:

从陆安到中山再到新华

在一封1946年农历十一月初九,由菲律宾寄往漳州中山东路转六石社王回先生的侨批中,附汇国币肆仟元。信封上提到的“中山东路”,也就是现今漳州新华东路的前身东门大街。

民国八年(1919年),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委任闽南护法区工务局对漳州旧城市政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东城门前的街道被命名为陆安中枢,陆安是陈炯明的笔名。改造后,以陆安中枢为坐标,向东、西、南、北辐射出四条拓直的街道。往东方向的东门街被命名为陆安东路,北伐军入漳后,陆安东路改名为中山东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新华东路。东门街曾是出漳官道,当铺、银庄、金店、药材店、布店等延绵数里,十分繁盛,有“东门金”之美誉。

南门头:

古城的商业明珠

有一封1936年12月由菲律宾经厦门“光远信局”收寄至漳州南门头的侨批,寄信人是海外的叔叔许田螺,收信人是内地侄儿许木其。信封上提到的“南门头”位于澄观道以北香港路南端,是古城的四大市场之一,素有“南门银”之称。这里土产杂货、民俗用品、风味小吃等行业十分兴盛。旧时南门头云集各地客商,无论是南货北运,还是北货南调,大都要在南门九龙江码头转运。闽南一带生产的瓷器、农用工具、木材以及鱼虾、大米等物产在这里转运到石码、厦门、龙岩及广东的潮汕地区。

府口街与徐厝巷:

繁华与幽静的交融

有一封1947年由印尼寄往漳州城府口街徐厝巷内门牌叁号的侨批。由客居印尼锡江的罗毓珊寄给家乡的亲人罗钟根,批信先由海外的“珍丰信局”收寄,到达闽南侨批中心厦门的时间是1947年10月3日,然后由厦门“永和祥信局”收转至漳州城。信封上提到的“府口街”即今台湾路中段,是旧时漳州府衙前的一条大街。

府口街始建于唐,历史上一直是漳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商肆林立,生意兴旺。酒楼、文房四宝、老字号、名点小吃、讲古场等汇聚于此,古街内错落有致的闽南民居,中西合璧式建筑,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位于台湾路上的徐厝巷,则是另一番景致。与大街的喧闹相比,这里显得十分幽静。建于明代的徐氏家庙,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建筑,点缀其间的花草树木,使小巷平添了几分闹中取静之雅趣。

竹巷下:

曾经的商业繁华

有一封由菲律宾古岛黄文华寄往漳州新桥头竹巷下门牌第七号德兴大宝号郑谓清先生转交黄致谋收的侨批。信封上的地址“竹巷下”,位于原厦门路与草寮尾之间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西面与厦门路大庙口相连,东面与草寮尾南浦亭相接。

竹巷下一带的街市清代就已经存在,随着厦门路(原称醒民路)的兴起,竹巷下作为厦门路向东的延伸段,在原古街巷的基础上拓建而成。竹巷下内有中街仔、米市巷、打石街、南方巷、劳动巷等街巷,市肆兴旺。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厦门电报局在竹巷下设电报分店。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与台湾人陈长福、陈长庚合办信托公司,地址设于大路头(厦门路),在竹巷下南方巷漳州军械厂内以各种银元改铸劣质贰毫银币,作为漳州地区通用辅币流通。1995年,竹巷下与周边草寮尾、竹排沃、厦门路一起拆除,竹巷下地名由此消失,这片区域由重建的厦门路及江滨路取代。

下宫街:

神秘的消失与猜测

有一封由印尼泗水吴元皮寄往漳州下宫街吴清溪收的侨批,侨批由厦门及漳州“正大信局”收转,寄付国银陆拾大圆。下宫街位于何处?街道名称何时消失?已经鲜有人知。询问地方文史人士,有人认为下宫街为霞宫街的谐音,位于今打锡巷与霞仔巷一带。

打锡巷主要历史建筑有文衡殿,文衡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主祀关帝圣君,附祀哪吒。旧时打锡巷以制锡器闻名,此外,街上百姓也从事锡铂纸业,后来人们就习惯地称此为“打锡巷”。也有认为下宫街为今民主路一带,因为旧时这里有座霞井宫。还有人认为在县前直街一带。这件民国时期的侨批,记录了漳州城“下宫街”这一地名的存在。

炮仔街:

侨乡特色的留存

在一封由槟城的蔡万荣寄给漳州炮仔街陈启茂的侨批。侨批1958年3月27日寄出,经历23天,于4月20日来到漳州。侨批封左上角书“外付港币50元”,背面长方形信戳上标有“注意领款处,漳州台湾路府口街一三六号洪和安行内,电话一八二号,电挂0一八二”。

侨批上的地址炮仔街是一条位于漳州新华南路与北京路之间的东西向街道,至今尚存。炮仔街,顾名思义在古代就是一条以制鞭炮为主的街道。老街虽然不长,但侨乡特色犹存,有华侨投资兴建的侨芗剧场以及骑楼建筑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侨乡经济十分需要海外侨汇,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海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侨批业实施各种禁汇或限汇政策,对华侨汇款回国的金额和次数采取严格的限制。

这件侨批不仅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侨批业应对各种封锁以及限汇措施的见证,侨批上的戳记“洪和安行”也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漳州城区侨批业信息——即1958年在台湾路府口街136号的“洪和安行”是一家经营或者兼营侨批的商行。

青年路:

西风东渐的印记

在一件1970年由甲坡(新加坡)寄漳州市青年路37号黄熟英的侨批。青年路上有礼拜堂、陈贵宗番仔楼、嘉济庙等古迹,彰显着老街西风东渐的光影和开放包容的烙印。漳州古城青年路132号的东坂后番仔楼,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陈贵宗的儿子陈启裕从美国带回的设计图施工建造。这里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华侨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林南中 文/图

古人如何测风量雨
古人如何测风量雨
2025-04-07 08:38:23
巍巍古塔传宋韵
巍巍古塔传宋韵
2025-04-08 12:37:24
惊现史前遗址
惊现史前遗址
2025-04-09 07:58:25
天山深处的八卦奇城
天山深处的八卦奇城
2025-04-09 1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