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3月31日,日本政府方面公布了有关“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最新损失估算数据。数据显示,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可能超过292万亿日元,较上一次在2013年得出的估算值(约220万亿日元)大幅上升。
此外,本次发布的估算数据显示,“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如果发生,至多或导致29.8万人死亡。
研究已知,以日本东海地区以西的太平洋沿岸为震源的巨大地震迄今为止反复发生,最后一次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
日本气象厅及地震相关专家等方面认为,自静冈县到南九州海域的南海海槽,在未来有发生特大地震的风险,并持续在关注和评估相关数据。
日本“南海海槽”地带曾多次发生强震
南海海槽是指日本本州岛骏河湾至九州岛以东海域的一道海槽,由菲律宾海板块和阿穆尔板块的裂张运动形成,海槽深度为4000米至4800米。据了解,南海海槽沿线大约每100年至15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如果附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可能预示着南海海槽即将发生大地震。
有数据指出,地壳大型逆冲断层即俯冲的大洋板片与上覆板片之间的边界地带,产生了全球大多数8级以上的大地震。
1707年,南海海槽破裂带大部分区域几乎同时断裂,导致日本发生了“宝永地震”,震级8.4级,引发大规模海啸。1854年,日本又发生了因南海大型逆冲断层引发的强震。1946年,因南海海槽活动,日本发生南海道大地震,引发巨浪海啸,造成上千人遇难或失踪,这也是日本最近一次由南海海槽引发的地震。
去年8月,日本宫崎县发生7.1级地震,日本气象部门当时向高知、爱媛、大分、宫崎和鹿儿岛各县发出海啸预警,并首次发布“日本南海海槽地震临时情报——巨大地震预警”。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