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的生活里,茶可太常见了。不管是朋友相聚时的闲聊,还是工作疲惫时的片刻放松,又或是养生爱好者的日常习惯,茶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你能想到吗?这看似养生的茶,要是喝不对,竟会成为健康的 “隐形杀手”。今天,就想和大家唠唠喝茶那些事儿,尤其是其中隐藏的健康风险。
爱茶大伯的 “惊险遭遇”
65 岁的李大伯,是个实打实的 “茶痴”。在他心里,白开水寡淡得像没味道的水,而茶才是生活的调味剂。每天,他都抱着心爱的茶杯,口渴了就 “咕噜咕噜” 地喝茶,几乎不碰白开水。上了年纪后,也许是味蕾变得迟钝,他对浓茶更是情有独钟。短短半年时间,10 斤茶叶就被他 “消灭” 了。
上周,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破。李大伯突然腹痛难忍,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脸色苍白。家人见状,急忙把他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的肾脏里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结石,尿酸、肌酐等多项指标严重超标,肾损伤十分严重。
医生在了解情况后,发现李大伯长期喝浓茶的习惯是罪魁祸首。医生急忙劝他戒掉浓茶,以后喝茶也得悠着点,要多喝水少喝茶。可李大伯和家人满脸疑惑,不是一直说喝茶有益健康吗?怎么现在反倒要少喝了?医生耐心解释,正常喝茶确实没啥问题,但喝太浓的茶,摄入过多的鞣酸、可可碱等成分,就可能导致肾结石的形成。
喝茶与肾损伤的神秘关联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一年的茶叶消费量超过 200 万吨。茶,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谁能想到,喝茶这件看似平常的事,背后竟藏着复杂的健康密码。
南方医科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可能会颠覆你对茶的认知。5 月,国际知名期刊 Nutrients 刊登了他们关于喝茶和新发急性肾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人员收集了英国生物银行 498621 人的数据,其中 85.3% 的人都有喝茶的习惯,40.5% 的人每天喝 3 到 5 杯茶。经过长达 12 年的中位随访,4.3% 的人出现了新发急性肾损伤。
分析结果显示,喝茶和新发肾损伤之间存在一种反向 “J” 型关系。每天喝茶小于 3.5 杯时,新发急性肾损伤的风险逐渐下降,在 3.5 杯时风险达到最低;而超过 3.5 杯后,风险反而开始增长。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茶中的咖啡因含量有关。少量咖啡因能提神醒脑,可一旦摄入过多,不仅会过度刺激心血管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还会增加肾脏过滤负担和血管压力,进而引发肾损伤。
还有个有趣的发现,或许能让爱喝奶茶的人开心。在茶中添加甜味剂,会抵消茶对新发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作用;而加牛奶却能降低因大量喝茶而出现新发急性肾损伤的风险。这是因为乳蛋白本身对肾有保护作用,而且蛋白质还能和茶多酚发生反应,激活茶中酚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不过,这项研究是以外国人为观察对象,其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人还是未知数。毕竟,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体质和饮茶习惯上都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白开水与茶:谁才是健康 “王者”
在日常生活中,“白开水党” 和 “茶水党” 的争论由来已久。到底喝白开水好,还是喝茶好呢?咱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营养成分大比拼
白开水,通常是由自来水、矿泉水、井水等多种水烧开后得到的。经过 100℃的高温洗礼,水中的细菌和有害微生物被有效杀死,安全性极高。但它不含任何营养成分,唯一的作用就是为人体补充水分,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天,大汗淋漓后喝上一杯白开水,那种畅快的感觉,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清泉。
再看看茶,从古代神农尝百草中毒,遇茶而解的故事,到现代药理研究,都表明茶对健康有一定益处。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种有益成分,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多达 700 种以上。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发现,茶多酚、茶氨酸能调节身体代谢,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茶多糖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儿茶素能抑制人体合成脂肪相关酶的活性,帮助控制体重。
这么看来,茶似乎更胜一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好处目前大多是在动物和体外实验中得到证明,在人身上是否有同样效果,还未得到证实。而且,茶不能替代饮水。正因为茶的成分比白开水复杂,也就意味着它存在相对较大的健康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的饮水量应达到 1500 - 1700 毫升。如果按照这个量来喝成分单一的白开水,对身体负担不大;可要是都用来喝茶,就会造成茶多酚、咖啡因等摄入过多,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比如加重肾脏负担、频繁排尿、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动过速等。
适合人群有差异
白开水成分简单,几乎适合所有人,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相比之下,茶的适合人群虽然广泛,但不宜人群也更多。
正在服用药物的人,千万别用茶送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图方便,喜欢用茶送药,这其实是大错特错。茶会影响多种药物的药效,比如镇静安神类药物,茶水中的咖啡因会兴奋大脑神经中枢,降低药物的镇静安神作用;多酶片、胰酶片等助消化的酶类药物,茶多酚会和药物成分发生反应,降低药物的助消化效果。
长期失眠的人,也不适合喝茶。前文提到,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困的时候喝茶能提神醒脑,可失眠的时候喝茶,只会让你更加难以入睡,甚至彻夜难眠。那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越想睡越清醒的滋味,相信很多人都不想体验。
胃溃疡患者平时要少喝茶。胃溃疡是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造成的,而茶碱会刺激胃酸分泌,喝茶可能会让胃酸分泌更多,导致胃部创面更难愈合。2019 年,北京大学的教授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喝茶过多可能会增加胃癌风险,原因或许就与茶刺激胃酸分泌有关。
缺铁性贫血患者最好也少喝茶。缺铁性贫血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铁是红细胞生成的重要原料之一,而茶叶中的单宁酸会影响铁的吸收。缺铁性贫血患者本身铁元素就匮乏,如果还大量喝茶,无疑是雪上加霜。
安心饮茶的 “通关秘籍”
既然茶有这么多讲究,那我们该如何安心饮茶呢?其实,只要把好以下 4 道关就行。
茶的种类:找到适合你的那杯茶
茶可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六大类。从中医角度看,它们的茶性各不相同,适合的人群也不一样。
红茶性温,就像冬日里的暖阳,适合体弱、经常手脚冰凉的人饮用;绿茶则相反,性寒,宛如夏日里的清风,适合胃火旺盛的人降火;白茶性凉,和绿茶的饮用人群差不多,适合胃火过旺、精力充沛的人;黄茶性寒,适合久坐不动、肥胖的人,帮他们清清体内的 “火气”;黑茶性温,适合体质偏寒的人;青茶性平,适合大部分人群,就像一个百搭的 “暖宝宝”,不挑人。
茶的年龄:新茶陈茶都有门道
很多人喜欢喝新茶,觉得新茶气味香、味道甜。但新茶含有较多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可能会刺激胃部,让人感到不适。所以,建议少喝新茶,或者把新茶存放半个月以上再喝。
也有人钟情于陈茶,可茶也是有保质期的。发酵程度较轻的绿茶、青茶,保质期一般是一年到一年半;全发酵的红茶保质期有 2 - 5 年;白茶、黑茶等,如果储存条件良好,能长期保存。但要是茶叶过期,或者保存不当发霉、受潮,就可能产生致癌物质黄曲霉素,这种茶可千万不能喝。
茶的量:别让浓茶 “伤” 了你
浓茶对身体不利,要尽量少喝。建议每天茶叶的使用量不超过 12g,分成 3 - 4 次冲泡。想象一下,一杯杯浓郁的茶,看似香醇,实则可能暗藏危机。过量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会像一个个小 “刺头”,刺激我们的身体,给肾脏、心脏等器官带来沉重负担。
茶的温度:别让 “热情” 烫伤食管
潮汕地区的人喜欢喝滚烫的功夫茶,可这里却成了食管癌的高发区。世界卫生组织将 65℃以上的热饮列为致癌物,食管黏膜很脆弱,65℃的高温足以将其烫伤。食管长期处于慢性损伤中,就可能发生癌变。所以,建议把茶水温度控制在 50℃ - 60℃之间,既能保证茶的口感,又能避免食管被损伤。当你端起茶杯,轻轻吹散热气,再慢慢品味那恰到好处的温度和茶香,才是真正的享受。
茶,作为生活中的常客,既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享受,又可能因为错误的饮用方式给健康带来隐患。让我们掌握正确的饮茶方法,在茶香四溢中,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