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军报
探访机器人“学校”
■本报记者 单慧粉
你知道机器人是如何开展训练的吗?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一探究竟。
农业场景下的水果采摘,家庭场景下的收纳清洁,医疗场景下的按摩理疗,餐饮场景下的咖啡制作……在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记者看到多台机器人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挥舞机械臂进行多元场景训练。
该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负责人张钦锋介绍,工作人员使用背腹式设备、VR设备等控制机器人进行行为训练。其中,VR设备一方面可以获取人的姿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看到机器人的第一视角,从而实现远程操作。系统会记录机械臂、底盘、末端执行器等数据。之后,专业人员进行数据审核和标注,确保开源数据是高质量的数据集。
以按摩理疗机器人为例,研发时会邀请中医专家在人体背部标识穴位,然后生成数据。“这款机器人可以精准地识别人体背部的穴位,并自动规划轨迹进行按压。”张钦锋说,同时它的末端还配备了传感器,能够实时识别背部压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按压效果。
张钦锋告诉记者,机器人学员日均“上课”8个小时,一个动作需要“学习”百余次,一天可采集有效数据100余条。目前,该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已有近百台机器人,搭建了家庭康养、特种作业、新零售、汽车装配、3C电子工厂等十大场景,打造涵盖“多场景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应用验证”全链条的智能化训练场。
“今年,我们计划通过采集超百万条多模态高价值真实数据,驱动模型迭代升级,让机器人更好更快地走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张钦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