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他成了户口本上最后的人,整座城市都陪他演戏
更新于:2025-04-03 11:43:13

昆明街头,有一名叫张爱清的“假交警”。

他义务指挥交通35年,有人质疑他“瞎指挥”,有人称他是“昆明好人”。

事实上,自从姐姐去世后,四十岁的他就成了户口本上最后的人,全城都在陪他走出伤痛。

01

“假交警”

“你,咋不拐弯?”

张爱清的手指几乎戳到司机的鼻尖,含混的方言裹着喷薄的怒气。

骂完,他还拿胳膊肘狠狠拐了一下,但也只是擦过空气。

老人站在昆明的街口,穿着泛白、破旧的制服,戴着白色手套,指挥交通。

不到半个小时,他就骂了15个人。

10个电瓶车司机,5个小轿车司机。

“不是,我这不是......”一位灰衣中年男子,刚停稳电动车试图解释,抬头瞥见老人白色帽檐上的“聋子”二字,瞬间噤声。

老人胸前的铁哨子,在人流高峰期骤然响起,尖锐的哨声穿透了喧嚣的马路。

按照老人的讲述,以前他每天早上6点多,坐公交车赶往金马客运站附近指挥交通。客运站搬迁后,他又把执勤点换到另一个人流密集的地方——金马立交桥至延安医院路段。

老人的鬓角爬满了白发,几缕白色胡茬倔强地钻出来。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干瘪的嘴角,如同风干的果实。与其苍老的外表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的腰板儿溜直,半个多小时,几乎一直蹦蹦跳跳着指挥,骂人时更是精气神十足。

他个子不高,习惯跳起脚挥着拳头,眼睛瞪得大大的,若是有人不听他的指挥,他就一直骂骂咧咧,不依不饶。

在街头指挥交通,他看起来正义十足,但实际上常常发出错误的指令。

有位昆明司机诉苦,“因为听他的指挥,我被扣了6分,罚了200块钱。”

一时之间,很多人都来指责张爱清“瞎指挥”。

奇怪的是,尽管质疑声不断,但随便找个认识张爱清的路人都会说:“他是昆明好人啊。”

遇上闯红灯的车,他会不管不顾地飞跳着冲到路中间,嘴里叽里咕噜地指着司机大声斥责。

要是有人骑电动车不戴安全帽,他也会眼疾手快地拽住对方,劈头盖脸一通骂。

有一回,一个穿着红色棉衣,拎着白色大袋子的老妇人,无视红灯执意过马路。张爱清见状着急大喊:“停下,停下!”

红衣老人大概是没听见,依旧慢悠悠地往前走。

这可给张爱清气得够呛,他从背后偷偷飞起一脚,可就在鞋尖快要碰到老人衣角那一刻,他又轻轻收了回来,只是嘴里嘟囔着骂了几句,又护着这位同龄人过了马路。

他做这一切时,车水马龙的昆明街头,真交警正在他附近执勤,他们并未阻止这个“假交警”。偶尔看见他错误的指挥,也不干涉,但会马上走过来,站在他身边指挥交通。

2007年,张爱清获得了“昆明好人”的荣誉称号。

从那以后,这个“假交警”,干得更踏实,更来劲儿了。

很多司机都有点“怕”他,远远瞧见他的身影,便不自觉地放慢车速,或者主动让行。

“你看看,我一来,就不堵了。”老人笑得特别大声,脸上的皱纹都在欢快地游动。

02

困在从前

张爱清的家破败不堪,杂物堆满了犄角旮旯。

视频作者“瓜子儿”形容,“房间的灰尘里,混合着一股奇怪的酸臭味”。

每个月靠800元低保金生活的老人,日子窘迫清贫。白色电饭锅沾满了黑色的污垢,锅里的剩大米饭,不知道已经过了多少天。

斑驳的墙面上挂着五六件志愿者马甲,记录着他的公益足迹。每次有志愿者去看他,他都说:“做公益叫上我,我愿意出力。”

白墙上写了很多字。比如,床头墙上歪斜地写着,“羊肉卷月底吃”。

老人解释:“羊肉一个月吃一次,平常不吃。”

有一面墙还写着生活日常提醒事项:

“电器不忘充电!!”

“天天修面,才有脸面。”

墙角地上堆满了塑料瓶子,全是捡来的。他说:“我想用卖的钱资助贫困学生。”

问及车祸往事,老人浑浊的眼里泛起痛苦,“那天我没去,五个人都翻下去了......”官方记载,其姐1990年因车祸离世,但网络盛传1996年,其妻及两对双胞胎孩子也因车祸殒命。甚至,老人自己也含混不清地说过这件事。

“1976.3.14,1978.2.24”是他写在墙上的两组数字,上面还写着“历史”。当时,有网友根据时间猜测,这或许是他去世的孩子生日。后来又有人猜测,这可能是他姐姐的孩子。

可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今年1月份,又有博主去看望他。老人拿出了户口本,婚否一栏,清晰写着“未婚”!

他对这件事的回答是,“没结婚,是记忆混乱了。”后来又说,“是听的人误会了。”

许多人默契地选择了不再追问,甚至庆幸,世间没有这样的悲剧。

老人的记忆确实有些混乱了,“我今年80多岁了。”他经常这样跟别人说,但户口本上显示,他出生于1950年。

究竟是时间的洪流遗忘了他,还是他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忘却,我们不得而知。

记忆虽然破碎,但老人的善行却是真的。

有人回忆,“小时候遇见爷爷,他送我过马路。”

还有人记得,放学突然低血糖,遇见张爱清爷爷,“他塞给我一个面包。”

一个大学生说,他当年坐公交车被偷走手机,最后是张爱清帮着找回来的,“把手机还给我就走了。”

在他的视频下方,常能看到网友的留言:“这个老人资助过我。”

但有人问张爱清,到底资助过多少困难学生时,他却一脸茫然地说:“我一点也不记得了。”

据老人自己讲述,90年到96年,他在岔街当过保安。他不仅在工作时抓小偷,也在义务指挥交通的车站抓,最多一次,一天就抓了5个小偷。

“我看他们已经饿得有气无力,就先买饭给他们吃,然后才把他们送到派出所。”据说,他曾经抓过300多个小偷,还抓过几个人贩子。

“有一次那个刀就怼我腰上了,我反手扣住他的手腕,猛的一用力,刀就咣当掉地上了,我也害怕了。”谈起20多年前一次抓小偷的经历,张爱清仍心有余悸。

尽管外面会遇到凶险,张爱清也不愿回家去。

“我不想回家,在家对着墙胡思乱想,太难过了。”

2016年,张爱清右下肢浅静脉曲张,进入延安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仅仅手术6天后,右腿缠着绑带的他就“复出”指挥交通了。

有一年春节,志愿者约好去家里看望他。站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张爱清看见人多车多,又就地上岗开始指挥交通。

或许只有走上街头,与陌生人沟通,孤独的他,才热气腾腾地活到现在。他一遍一遍跟路人和司机说“注意安全”,在无数次的指挥交通中,弥补着姐姐车祸离世的遗憾。

03

活着

张爱清经常失眠。

“上当了,网上吹喝牛奶可以不失眠,我今晚喝了一瓶200毫升,到一点都睡不着。”凌晨1点10分,他给视频作者“瓜子儿”发信息。

没人知道,时钟滴答滴答流逝的夜晚,这个老人到底在想什么。

曾有一位云南网友去医院看望住院的奶奶,遇见过张爱清。他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蓝色拖鞋,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喝水。或许是天太热了,也可能指挥交通太累,他孤单地坐了很久。

还有一位网友,曾在公交车上偶遇他。

他穿着那套略显破旧的交警制服,坐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神情落寞地看着窗外。装着杂物的小推车立在腿旁,推车上还有一个1000毫升的矿泉水瓶,装着半瓶喝剩的牛奶。

可还有很多见过张爱清的人说,“他真的特别爱笑。”

他喜欢出门和人聊天,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叔,卖手抓饼的阿姨,都是他的好朋友。

他听不见别人说话,并不阻碍他交流,“朋友们用手比划,或者拿手机在微信上打字让我看。”

孤独的张爱清,对朋友也有着特殊的牵挂。

“早上好,逢八例行报平安!收到必复心才安!”

他嘱咐朋友必须每隔10天,在微信上报一次平安。

有一回,他清晨6点39分发出的消息,直到下午2点55分才收到回复。

他笑着给别人看微信,似乎在说,“回复了就好。”

据央广网2016年7月7日报道, 张爱清老人因患有右下肢浅静脉曲张、右下肢溃疡、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被好心人送到延安医院。

手术前夜,医务人员和老人就家属签字问题做了沟通,老人有些担心,经常陪伴他的延安医院科研部的唐维伟宽慰他:“这只是一个小手术,手术前签字是常规程序。”但他特意给唐医生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我在昆明没有什么亲人,明天手术我本人签字,万一出了意外,不用院方负责。”

他还提醒唐医生,一定要保留这个短信证据,不要删除,又特意写上日期2016年7月5日19点25分。

“当时收到短信,真是心里震撼了一下,觉得特别温暖,他特别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唐维伟将这条短信发在朋友圈,瞬间点赞数就满满一屏多,评论50多条。

张爱清无保留地爱身边人,这个世界的爱也在反哺他。据报道,延安医院肾内科的冯护士与唐维伟自愿成为志愿者,轮流陪同老人换药。医院的职工还开展募捐活动,为老人购买了专门针对静脉曲张的弹力袜,并为老人筹集了手术费、生活费以及术后护理、营养费。

当这个孤独又善良的老人,被更多人看见,和他在一起的人也越来越多。

每次指挥完交通,他一路小跑赶公交车,司机都会等他。

走在街上,经常有陌生人跟他打招呼,还有人跟他合影,他总是笑着回应。

很多人去出租屋看他,他一点也不怕被打扰,对谁都特别热情。视频作者“瓜子儿”临走时,老人硬生生地塞给她一罐蜂蜜,还再三地叮嘱她,“以后一定要来找我玩儿,就是得早点来,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说这句话时,他也是笑呵呵的。

与任何人道别,老人都会扯着嗓子,很用力地喊一句,“注意安全啊!”或许是担心别人听不见,又或许是想让离去的亲人也听见。

2007年获得“昆明好人”称号后,时隔17年,再次有人将镜头对准他,张爱清的故事跨过几十年依旧感动了无数网友。

“爷爷地址发给我,我给他寄个助听器。”

“有渠道可以给爷爷买点东西嘛,我想给爷爷买点吃的。”

“我想给爷爷捐点钱。”

大家纷纷留言表达关心,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看见视频里一闪而过的老人微信收款码,就直接给他转钱,想让他减轻一下生活压力。

但老人从不觉得自己生活很艰难。一位视频作者去看望张爱清老人,问他:“您有什么困难吗?”

他说:“没有,我就是想多活几年。”

义务指挥交通这个事儿,他打算一直做到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

日复一日,这个胸前戴着铁哨子,帽子写着“聋子”的老人,仍执拗地守在昆明的街头。

这座包容他的城市,眼前也全是他想保护的人。

来源:知音真实故事

读书的气质
读书的气质
2025-04-13 05: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