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娃在小公园玩。
碰到个事儿,觉得还蛮值得讨论的,正好跟大家唠一唠。
当时,CC正带着DD在草地上玩,用显微镜观察捡来的花草树叶。
老母亲则忙里偷闲,边活动我这老胳膊老腿儿,边抬眼远望。
正好看到不远处有个约摸4岁左右的小娃,正在学骑自行车。
妈妈跟在旁边全程“保驾护航”,化身人形弹幕:
你这个脚要这样蹬才行啊!
你这个手得把好了啊,我刚刚怎么教你的?
你光滑怎么学得会,你得把脚抬起来!
你小心点那个石头,想摔跤了是不是!
刚开始,孩子看起来至少还是在饶有兴趣的练习。
被妈妈这样一念叨,肉眼可见的开始紧张,手脚都不知道该如何安放。
最后孩子的气得不学了,妈妈气得不教了。
我在旁边瞅着,挺遗憾的。
图源:视觉中国(下同)
从妈妈的角度:我只是在好心提醒啊,指导他的动作要领,有啥毛病?
从孩子的角度:他一直再被凝视。
凝视可不单纯是“看”。
你凝视孩子的样子,就像极了老板看你改PPT的样子。
01
凝视是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
1、你的凝视,等同于对娃的降智打击
咱盯着孩子练琴,时不时指挥两句,他是不是手指头都不知道该放哪个键了?
咱看着孩子写作业,边挑错边纠正,他会不会连最简单的口算,都开始频频出错?
这就是被凝视最直接的后果——本来是能力范围内,得心应手的一些事儿,他也会搞砸。
好好的孩子,为何突然变“蠢”?
因为信息过载了。
原本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但你的挑剔、你的指挥、你的提醒、你的嘱咐,以及你审视的目光......
太多信息同时进入孩子的大脑,他整个人都会是蒙的。
2、你的凝视,在给孩子的体验设阻
C爸对于环境整洁的执念很深。以至于每次CC&DD把玩具拿出来玩的时候,他都要在旁边当人形监控:
这哪是带娃?这分明是纯享版大家来找茬。
结果就是,孩子每次玩都得“提心吊胆”的,生怕爸爸不满意还得被唠叨两句。
甚至有时候为了避免麻烦,俩孩子干脆“爸爸在,先不玩”。
也是啊。
我明明可以酣畅淋漓的玩一场,哪怕最后要收拾。也不想玩得正开心时,被3分钟一句警告,5分钟一句提醒。
这不就是为孩子的各种尝试和体验,平添阻碍吗?
3、你的凝视,相当于对孩子反复批评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凝视不仅仅是观察行为,它还包含了评价和攻击。
大家可以回顾,你的凝视是不是总在反复提及他们的错误、不足、失败......
没见过孩子学习学得特别认真,家长在旁边凝视的。
那就不叫凝视,那是欣赏。
凝视是什么?
是负向的挑剔。
换句话说,当你凝视孩子时,他感受到的,不只是“你在看我”,还有“你看不上我”。
咱们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你不够好,你做得不对。
这不就相当于把“你不行”写进了孩子的出厂设置,还额外设置一个强提醒模式?
啥后果?
别人不挑他毛病,他也会自我挑剔:
我刚才没控制住打了弟弟,我真的是个脾气很差的人吧?
我刚拒绝了隔壁小明,他会讨厌我不当我朋友了吧?
吃饭怕筷子拿错,写字怕姿势不对,说句话都怕惹祸......
总是认为自己不合格的孩子,价值感一旦缺失,他会越来越自卑。
在家不能痛痛快快开心的小孩,他把太多精力花在了内耗上,而不是发展自我上。
所以姐妹们,如果你是这种“凝视型”父母,就一定要有所觉察并适时调整。
02
具体怎么做呢?
三步觉察法送给大家。
1、觉察自己是否预设了孩子的负面形象
凝视的背后,其实是信任危机。
说白了,就是你已经给娃预设了一个形象——
他就是弱小的、他就是邋遢的、你不相信他能做好某些事,他只有在你的指导/提醒/监督下,才能完成。
但事实上,很多事情都能证明,这是在矮化孩子。
有时候试着放手,你会发现,他的能力已经有质的飞跃了。
真正的爱,是“我希望你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你必须按我的方式做”。
2、觉察自己是否容错率太低
因为容不下孩子犯错,才会处处凝视、事事提醒,生怕他们有一丁点的失误。
容错率低的人,内心有一套“应该”的标准,如果孩子没做到这些“应该”,就很容易生气,而且是惯性生气。
但为人父母,必须接受“有限掌控”。
养育的本质,是陪伴另一个独立生命成长,而非塑造完美作品。
摔一跤,才能知道疼,知道哪条路不能走;出个错儿,也才能明白,哪个才是更正确的方法。
而且即便犯了错,责备已发生的也没有任何意义,真想让孩子长记性,把重点放到解决问题上。
牛奶洒一地,自己找湿巾擦干净就好了;
玩具乱放确实不好找,那你自己一点点收拾起来就行了;
用提问引导反思(下次怎么做能避免忘带水杯)?
把犯错,变成学习机会。
3、觉察自己是否以“凝视孩子”获得掌控感
说句扎心的,凝视孩子,可能是因为我们能从其他事情上(夫妻关系、职业发展、自我价值感)获取的掌控感,太少了。
越是对自己的生活掌控感低、感觉“被压制”的人,越是需要在一些小事上去寻找掌控感。
譬如孩子今天要穿什么衣服、这个书包该先放啥后放啥、你这个字写得是不是过于潦草了、晚饭吃了几颗西蓝花......
因为这些琐事容易被掌控,不需要动脑就能判断哪种方式更好。
这会让我们觉得“我很有用”“我也有话语权”“也得有人听我的”,从而产生短暂的掌控感。
这种状态,看似掌控全局,实则被困在了低价值区。
现在问问自己:
我们真的需要靠孩子身上这些小事儿来获得掌控感吗?
控制这些事儿,就能证明我是有用的吗??
我的干预是让孩子更高自尊、变更好了?还是满足自己掌控欲的出口?
今天消耗我精力最多的这件事儿,两年后它还重要吗?
答案不言而喻。
与其当行走的纠错机,不如重新修炼松弛感。
多找点事儿让自己做主!把掌控感放回自己身上。
①设定非育儿目标:
每天专注1小时,搞个人发展(学习新技能、运动)。
用成果提醒自己:我的价值可不局限在养孩子上。
②争取家庭/工作决策权
跟伴侣协调,主导某一类家庭的决策权,平衡权利感。
③创造微小的仪式感
每天留出15分钟完全自主的时间。
泡茶、听音乐,强化“我能掌控生活”的心理暗示。
这种跟孩子「共同成长」的掌控感,远比盯着作业本上的橡皮屑要更辽阔。
来源:CC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