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郑州晚报
与树同栖 与花共舞 与海长眠
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在苍松翠柏间、在重茵叠翠处……清明将至,众人纷纷踏上返乡祭扫之路,但思念从不局限于碑前,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生态安葬逐渐被更多家庭接受。花葬、树葬、壁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引导群众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身后事,让生命之美在绿水青山间延续。
自2007年伊始,郑州始终秉持“节地环保、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据最新统计,我市已累计为1929个家庭的2744位逝者提供免费节地生态安葬服务。
打破旧俗 身后事更多元
2024年,家住郑东新区的成女士在为母亲办理身后事时,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如果选择生态葬,不仅流程简洁,还可申请1000元的文明殡葬奖励。
成女士说,自己的母亲对待生死十分豁达,生前就向父亲和她表达了“丧事一切从简”的想法。最终,母亲向海而眠,回归自然。丧宴也不邀人吹拉弹唱,不焚烧被褥、衣物以及纸质殡葬用品,简单朴素,只邀请了近亲属参加。母亲的后事,成女士办得庄重简洁。
由于父亲走得突然,高先生和家人从未想过给父母准备墓地。因此,父亲去世的一年间,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墓地安葬父亲。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生态葬宣传活动中,高先生了解了生态葬这一殡葬新形势,与家人商议后,决定将父亲进行花葬。
“我的父亲生前是个花匠,曾经跟我们说过,想在百年之后回归大自然,而花葬这样的生态安葬方式既可以满足父亲的遗愿,又节地环保。”认养一片绿地,选用可降解骨灰坛,深埋于树下,让生命回归大地,融入草木,寓意生命的转化与延续。如今,高先生父亲长眠之地已长出新绿,高先生认定,这就是父亲在向他们告别。
“今年春节后,咨询生态葬的人不少。”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这些年的宣传,这种方式逐渐被逝者家属了解,有一些会主动前来咨询,“基本上两种人群倾向选择生态葬。第一种是子女年纪比较大,长辈的骨灰一直存在传统的墓地里,担心未来长辈的骨灰得不到妥善管理,所以就选择从墓地里将骨灰取出来,进行可降解的树葬,达到回归自然的状态。既减轻了下一辈的负担,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入土为安’的心理诉求。另一种是年纪稍年轻的银发青年,他们往往能够接受新鲜事物,自己选择陆地生态葬的方式。”
中国人信奉入土为安、隆丧厚葬。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如今,在农村,这种观念依旧存在且根深蒂固,传统的土葬依然是主流的安葬方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农村殡葬程序依旧繁琐,这项开支在某些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依旧很大,有的家庭办一个丧礼花费高达数万元。一些村民表示可以接受,因为这是地方文化,是自愿选择,一些则表示难以承受。
致敬生命 赋予逝者“新生”的象征意义
2016年,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到:“着力加强城镇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树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原则上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100%。”
“所谓‘节地’,是指生态葬占地非常少,比如一片花坛就能安葬2000至3000位逝者,草坪葬的占地面积仅有0.1至0.2平方米。”郑州市殡葬事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环保,则是生态葬的另一大优势。“相比土地利用率低的传统墓葬方式,海葬不保留骨灰,不占用土地;自然葬骨灰装在可降解骨灰坛,半年左右即可完成自然降解;树葬、草坪葬等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葬法也比墓穴更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河南福寿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老龄化社会遇到土地资源紧缺,“墓地比房价贵”“白色暴利”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比于传统墓葬,在价格方面,生态葬也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多数人选择生态葬的原因。相关民俗学家表示:“我国民俗中,操办丧事的成本很高。相比传统产品,生态葬的价格仅为传统殡葬价格的30%至40%。”
此外,以生命致敬生命,以温暖疗愈哀伤,注重生命礼仪,将是绿色殡葬的终极目标。
“以树木生长、鲜花绽放或海洋流动为纪念载体,赋予逝者‘新生’的象征意义,为亲属提供情感寄托。通过自然回归的方式,传递‘生命有限,但精神与自然共存’的哲学,帮助人们更能看重‘生’的价值,更平和地面对死亡。”遗容整理师小韩说道。
移风易俗 要尊重个人意愿和传统
为推动殡葬改革,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自2007年伊始,我市始终秉持“节地环保、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2020年,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的通知》,符合条件的家庭每具骨灰获1000元补贴,切实提高了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参与率。据统计,已累计为1929个家庭的2744位逝者提供免费节地生态安葬服务。
“2025年,我们计划开展10场‘节地生态葬进社区’宣传活动,结合互动体验提升认知;完善奖补政策:探索将补贴范围扩大,标准提升,打造更多节地生态葬形式,同时简化奖补申领流程;强化技术赋能,开发殡葬服务小程序,集成预约、补贴申请及线上纪念功能。”郑州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但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移风易俗推行绿色殡葬符合当今文明社会的发展需求,但也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个人意愿和传统习俗。
“殡葬文化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美好祝愿,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生死哲理的独到见解。由于各地区对死亡的理解各有差异,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殡葬方式。不同的殡葬形式各自绽放着独特的魅力与光芒,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宗教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生命终结的深刻思考。无论选择哪种殡葬形式,都是生者对逝者爱的表达与延续,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与敬畏,让我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能够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尊重每一种选择,铭记每一段生命的历程。”专家说道。
古人云:“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对此,瑞阳养老(中原)宝莱银龄之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逝去的生命,不会由于葬礼的隆重与热闹而‘死而无憾’。在老人在世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勤孝敬、厚赡养,让他们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这比死后耗费大笔费用办丧事要有意义得多。”
记者 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