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今晚报
要么听命,要么丢命
——李世民平稳“裁员”几十个大唐“股东”
唐武德九年(626)秋,唐太宗李世民于东宫显德殿正式登基。对这位刚历经玄武门之变、又迫使父皇退位的皇帝而言,巩固新得的皇权显然是首要之务。
那么,在这权力更迭之际,谁对他构成的威胁最大?
无疑,是那些手握封地、权势各异的王爷们。然而,李世民已因政变杀掉了前太子李建成、巢王李元吉及十名被封王的侄儿,若再大开杀戒,显然不合时宜。况且,他面临的是数十位郡王,其中不乏年幼之辈。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李世民特意征询群臣意见:
“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此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迅速领会了李世民的心思。他即刻回应道:
“太上皇亲厚宗室,广封郡王,其数量之多,自东西汉以来所未见。爵位既高,又赐予众多劳力仆役,这恐怕难以彰显陛下的大公无私吧!”
李世民听后,龙颜大悦,当即赞同道:
“此言甚是。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
于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裁王”行动就此拉开序幕。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场行动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裁员”案例,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经验与启示。
如果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李渊在创业初期,给公司所有老员工(无论能力大小)都分了股权。但随着公司的发展,过于分散的股权开始危及公司的生存。许多并没有实际贡献的人却占据了大量资源,导致公司变得臃肿低效。于是,新任“董事长”李世民决定启动一轮“股权改革”。
当然,直接撤销股权并非易事。即便打着“养护百姓、不劳顿宗族”的旗号,也需要顾及父皇的面子。因此,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与李渊的关系,以及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事实上,李渊对李世民的心思并非一无所知。当李世民开会征询群臣意见时,李渊的策略是:
“你二郎若有本事便去裁撤,我不拖你后腿,也不替你出头说话。但你若得罪了本家兄弟,我可不会替你安抚他们!”
从这点上看,李渊的关系最容易处理,只要能保住面子,手段次要。反倒是如何用最小代价解决问题需要多费心思。要知道,李渊封的这些王中,虽不乏庸碌之辈和孩童,但也有许多有功之臣和才能出众者。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而且在他们眼中,李世民不过是逼父退位的逆子,凭什么对他们发号施令。因此,李世民只能对这些人采取分门别类、区别对待的策略:有军功且关系好的拉拢留下;无军功且易下手的立刻撤掉;有军功且作对的绝不留情。
李渊封的宗室王爷中,除李世民外,功劳最大的便是赵郡王李孝恭和任城王李道宗。李孝恭与李世民是第四世堂兄弟,智勇双全,是当时公认的李唐宗室中除李世民外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李道宗也是一员猛将,多次击败突厥和其他势力。他们屡立战功、声名显赫,且识时务、与李世民关系融洽,多次表示忠心。对这样的人,李世民当然不会下手。同样,淮安王李神通、襄邑王李神符等人虽军功一般,但多年征战有功有劳,且与李世民集团关系不差,也动不得。
但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首先遭殃的是没有军功的郡王。对李世民而言,这些人最易对付,毕竟无军功便无威信,最容易拿捏。即便是功臣或王侯的儿子也不例外。如淮安王李神通的五个儿子被撤销郡王爵位改封公爵,李神通不满,倚老卖老,当朝反对李世民的政策,但李世民早有准备,一番恩威并施后,李神通也不得不妥协。连功臣之子都如此待遇,那些靠宗室身份上位、无军功的小郡王更不敢反抗,很快就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处理没有军功的郡王相对容易,但对于有军功的郡王,李世民却需要费一番脑筋。这些人手握军功,交出王位并不容易,甚至可能反抗。其中,长乐王李幼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本为纨绔子弟,靠宗室身份混得长乐王位,却总惹是生非。一次,有人盗他的马,他辄将盗马者杀死。唐高祖知道后大怒:“盗马是有罪,王能有专杀之权吗?”于是让礼部尚书李纲召宗室在朝堂杖责李幼良一百下。此后李幼良就心生不满,还在凉州期间作恶多端。不过念在他也有击退突厥入侵的军功,李世民起初不想动他,但后来有人告发其豢养死士、勾结突厥意图不轨,李世民派中书令宇文士和孙伏伽调查,发现证据确凿后,赐死了李幼良。
同样遭遇的还有义安王李孝常,他是李唐集团的早期大功臣,在李渊起兵反隋时,他献上了永丰仓的财富,为李唐集团提供了第一桶金,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后来李孝常却因野心膨胀,企图发动一场类似玄武门之变的政变,计划干掉李世民,迎接太上皇李渊复位,自己则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计划失败后,被李世民处以斩首之刑。
此外,庐江王李瑗更是因曾支持李建成,死于一场闹剧般的兵变。
这些人的下场给那些摇摆不定的人敲响了警钟,他们很快明白,李世民这次是认真的,要么听命,要么丢命。如大功臣李神符,在得知李幼良等人下场后直接装疯卖傻,很快向李世民提出辞呈。李世民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辞呈,并将其七个儿子从郡王降为公爵。看到李神符都是如此下场,其他人自然不敢反抗,听从了“新董事长”李世民的安排:只要交出王位顺从降级,看在过去的情分上,仍可保衣食无忧。
从李世民的“裁王行动”来看,哪些人该留、哪些人该撤、哪些人该杀,他几乎每一步都走对了路线,将一场可能引发激烈内战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做得极为漂亮。随着大量郡王被裁撤,他们截留的资源也集中到了朝廷中央,大大加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权力集中后,李唐王朝的“新董事长”李世民终于得以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很快,一个全新的、伟大的、令后人回味无穷的盛唐时代开启了……
郭歆(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