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无奈
更新于:2025-03-25 02:26:20

本文转自:京九晚报

  ■熊燕君

  每年清明节给爷爷奶奶上坟时,站在爷爷坟前,我总要在心里默默地叨念:爷爷,您怪奶奶吗?‍

  父亲五岁那年,爷爷病故。第二年,受不了饥饿的奶奶丢下父亲和十岁的姑姑、三岁的叔叔远嫁到目平湖。从那以后,父亲就一直没踏进过奶奶家的门。

  1994年,奶奶病重。在父亲的再三劝说下,奶奶才从目平湖四面透风、风雨中飘摇、芦苇织成的房子搬到了我家老屋。

  父母本想将奶奶接到我家,一是近旁照顾,二是我家前街是县人民医院,后街是县中医院,治疗方便。可是,奶奶说啥都不愿意,她说住老屋里习惯。父母心里明镜似的,奶奶是在找寻当年她跟爷爷生活的一幕幕。  

  我家当时办了一个“贮木场”和一个“精干麻厂”。母亲负责“贮木场”,父亲则坚守在“精干麻厂”。我上高中,哥哥姐姐上大学,均住校。

  奶奶回来的当年中秋节,我和哥哥姐姐都回了家,父母也特意安排了半天时间休息。一大早,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大人小孩,聚在奶奶的卧室,整个世界洋溢着节日的欢庆。这节日的气氛感染了病重的奶奶,她看着我们将礼物的精致包装一一打开,又听着我们在旁欢声笑语。她觉得人生真是太美好了。久病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半躺着,一边吃着小半块月饼,一边和我们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尽管因为咳嗽,说话一再中断。

  中秋节之后,奶奶的身体愈加衰弱,连迈出房门都有些吃力。有时候半夜起来,不小心摔倒,爬起来都要很久的时间。父亲见奶奶这样,心痛地说:“还是跟我们回去住吧,至少晚上我可以陪你。”

  奶奶安详地说:“你白天那么忙,晚上如果再睡不好,身体怎么受得了?”父亲听了眼泪在眼眶直打转,后来隔三岔五便跑去奶奶那过夜。

  有一天,父亲对奶奶说:“还是将叔叔接来吧。”父亲对于奶奶的第二任丈夫始终只以“叔叔”相称。奶奶摇了摇头:“他不会来的!” 

  有一天,奶奶看到母亲在用钩针勾毛线帽,便让母亲教她。那时她的手指已经不是很灵活,可是,她还是像个孩童一样用心地学。母亲看到奶奶勾的花样,心知肚明。再去看奶奶,便会装着有意或无意地说,明天她有事回趟目平湖,到时会顺便去看看孩子的爷爷。奶奶眼睛一亮,也装着无意地说:“家中那床棉被去年就感觉不暖和了,也不知他自己会不会新弹一床。”母亲便告诉奶奶,今年买了不少棉花,弹了两床新盖被,奶奶一床,爷爷一床,明天就可去取。

  奶奶的身体在不可抗拒地继续衰老,一顶线帽没有勾完,她已完全丧失了活动能力。奶奶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最后一刻马上就要来临,尽管她很痛苦,她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可是,她也知道,对生命留恋更多,对死亡也就更恐惧。慢慢地,奶奶学会了自我调整,学会了坦然面对。

  有一次,奶奶平静地对父亲说:“你准备将我埋葬在哪里?”父亲说:“别瞎说,医生说了,您活一百岁没问题。”

  奶奶笑了:“已是风烛残年了,就不要再自欺欺人了。”然后,奶奶又怯怯地问父亲,能不能将她埋葬在祖坟山上,她不想回到目平湖,那里是湖区,那里地势低,每遇大水就会被淹没。

  父亲这才告诉她,早给她选好地了,就在爷爷坟墓的右下方。奶奶一阵欣喜,却又有一丝尴尬,幽幽地说:“见了面,他不要怪我才好。”

  父亲望了望奶奶,良久,说:“不会的,那个时候,谁都不容易。”

  奶奶是在那年冬天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天很冷,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母亲说,奶奶自从那天和父亲谈过话之后,人就突然轻松下来,似乎是一个心底的结突然解开。

  亲情能融一座山。我知道奶奶当年丢下父亲、姑姑和叔叔远嫁他乡,是一种无奈之举。正像父亲所说:那个时候,谁都不容易。父亲都能原谅奶奶,我想,九泉之下的爷爷,也一定不会怪奶奶的。爷爷一定会这么做的!

水润城 幸福融
水润城 幸福融
2025-03-26 13:51:53
机器人出动!
机器人出动!
2025-03-26 13:52:36
地埂上的“食堂”
地埂上的“食堂”
2025-03-26 13:5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