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科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领导,以及省内外多所高校的知名教授在会上进行了主题分享。
据悉,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由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教授主持。来自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及本硕博学生代表等100余人参会。四川大学副校长叶玲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罗鹭教授分别进行了致辞。
会议现场
会上,傅其林书记首先介绍了论坛主题,指出学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建设。川大中文学科在近130年的办学历史中,传承蜀学精神,积淀了丰富的青年人才培养经验,近年来积极构建大思政-大项目-大团队-大视野四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理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叶玲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四川大学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人才政策,通过学科创新、人才引育和科研改革,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层次人才,本次高端论坛汇聚智慧,助力文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罗鹭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学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副校长叶玲教授致辞
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罗鹭教授致辞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副局长李志刚作主旨报告时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科人才培养,激发文化艺术人才创新能力。他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文社会科学是现代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加大力度在交叉学科领域培养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完善信任人才的管理制度,推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以及跨学科联动育人。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李志刚发言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校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研究”课题组长、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赵丹龄重点介绍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成果《高校青年人才发展报告》,总结了国内优秀教学团队的典型案例,探讨了中国高校青年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文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高校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研究”课题组组长赵丹龄发言
随后,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技学院副院长覃京燕教授、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韩东教授等校外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分享。
校外专家主题发言
接下来,来自四川大学的几位专家也进行了经验分享。曹顺庆教授在分享中表示,文明交往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重写文明史,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让青年人才在世界学术舞台绽放光彩。詹石窗教授强调了人才培养需注重专注力训练,主张将深度阅读培养为终身习惯。
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教授提炼了四川大学符号学人才培养的理念,他提出,导师要充分卷入学生成长之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团队,以学术平台充分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公共管理研究专家王敬尧教授带领学生进行海量的阅读工作,产出精益求精的高水平成果。汉语文字学专家雷汉卿教授阐述学术研究必须秉持精品意识,以严谨扎实的学风锻造过硬的学术品格。学校人才办公室副主任胡易容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发展定位,强调建立创造性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校内专家分享经验
最后,傅其林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对专家们的大会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主旨发言具有政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学院将充分吸纳宝贵意见,持续推进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傅其林教授总结发言
文 沙西雪儿
图据四川大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