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蔬菜被多次曝光,经常吃不仅伤脾胃,还会致癌?为你讲清楚
更新于:2025-04-05 03:23:55

人们一提到蔬菜,总是联想到“健康”两个字,好像吃了蔬菜,就立刻能成为养生达人,气色红润,长命百岁。

但事情往往没那么简单。什么东西多了都不好,哪怕是蔬菜!尤其那几种频频被曝光的蔬菜,它们的名声已经坏得差不多了,但人们依旧对它们“又爱又恨”。

有人说它们伤脾胃,有人说吃多了致癌,真的是这样吗?

你可能想问了,怎么连蔬菜也能“致癌”呢?那些绿油油的菜不都是健康的代表吗?确实如此。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吃法”。

再好的食物,错了吃法,就好比养了一只哈士奇——本来聪明又可爱,最后非要拆家。

首先说脾胃这件事。 中国人喜欢把所有消化问题都归结于“脾胃不好”。可是,蔬菜伤脾胃的原因,基本都是因为蔬菜本身“寒凉”,加上吃法不对。

比如,很多人喜欢吃生菜沙拉,一大盘直接上桌,凉凉爽爽,一口下肚,胃就开始打鼓:这是什么?

脾胃最怕的就是寒凉食物,特别是脾胃本来就虚弱的人,吃得太生冷,胃部容易罢工,消化不良、腹泻、胃痛接踵而至。

所以,那些被曝光的“伤脾胃”的蔬菜,多半是因为它们没有经过正确处理,直接“寒气逼人”地进了胃。

那么致癌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其实,这要从一个名词说起:硝酸盐

硝酸盐本身是无害的,甚至天然存在于土壤中,植物吸收后储存在茎叶里。但问题在于,硝酸盐容易在人体内转化为亚硝酸盐,而后者却是个臭名昭著的东西。

亚硝酸盐如果和蛋白质中的胺类物质结合,就可能形成一种亚硝胺,而亚硝胺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A类致癌物”,也就是说,它很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比如,大白菜、菠菜、油菜等绿叶蔬菜,它们中硝酸盐含量偏高。

倘若这些蔬菜储存不当,如放置过久,在细菌作用下,硝酸盐就更易转化为亚硝酸盐。再加上烹饪不当,比如反复加热、久煮,这些物质含量就可能增加。

不过,说到这里,大伙也别急着扔菜刀。因为事实是,蔬菜致癌的风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供的数据,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是有益无害的。

而且,亚硝胺的形成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储存条件、烹饪方式等。如果你吃的是新鲜蔬菜,而且烹饪方法正确,那它们的致癌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锅到底是谁的? 还是储存和烹饪的方式。再好的蔬菜,放久了或乱煮一通,都会变得“有毒”。

还有一些人说,吃太多绿叶蔬菜会导致身体“缺钙”,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还真有点道理。这背后“作妖”的其实是草酸

草酸是很多绿叶蔬菜的“标配”,比如菠菜、苋菜、茭白等等。这些蔬菜中的草酸会和人体中的钙结合,形成一种草酸钙,这种物质不仅人体难以吸收,还会影响钙的正常摄入。

因此,有些长期依赖绿叶蔬菜的“素食主义者”,在没有补充足够蛋白质和钙的情况下,反而可能会出现钙质流失的问题。

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吃绿叶蔬菜了。毕竟,草酸的影响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降低的,比如焯水。绿叶蔬菜焯水以后,草酸的含量能有效降低50%-70%。

此外,还要记住:饮食多样化,不要单靠某一种蔬菜填饱肚子。

当然,还有一些报道喜欢说蔬菜“农药残留多”,让人看了不寒而栗。事实上,农药残留确实存在,但绝大部分都在安全范围内

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有严格的限量标准。只要蔬菜的农残符合标准,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更何况,现代科学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去除农残的好方法,比如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再浸泡10分钟,最后再清洗一遍,农残的去除率就能达到90%以上。

而对于一些农残含量较高的蔬菜,比如芹菜、韭菜等,也可以通过去皮或者焯水的方式降低风险。

所以,那些听说“蔬菜致癌”的人,可能忽略了一点:蔬菜吃之前洗干净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麻烦先解决这个问题再来谈健康吧。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开始怀疑人生了:既然这些蔬菜吃多了这么麻烦,那到底吃什么菜才健康?答案其实很简单,“多样化、均衡、不过量”,才是吃蔬菜的终极真理。

人们总喜欢追求“最佳”或者“最健康”的食物,但其实,每一种蔬菜都有它的优缺点。

绿叶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但草酸多;根茎类蔬菜富含淀粉,但升糖指数高;十字花科蔬菜能抗氧化,但也可能影响碘的吸收。

要想吃得健康,就不能一味偏爱某一种蔬菜,而是要种类多样、颜色丰富。

比如,可以遵循“彩虹原则”:红色的番茄、黄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菠菜、紫色的茄子、白色的菜花,这样不仅营养均衡,还能避免单一蔬菜吃多了可能带来的风险。

此外,蔬菜的烹饪方式也很关键。大多数蔬菜不适合长时间煮煮煮,蒸、炒、焯水是最好的烹饪方式。新鲜蔬菜当天吃,别存放太久。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玫瑰]

资料参考:

[1]杨志俊.蔬菜怎么吃更科学[J].中国检验检疫,2009,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