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发生碰撞后自燃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画面中,车辆前部严重损毁,电池仓冒出浓烟,最终燃起大火。尽管事故具体原因尚未公布,但这场事故无疑为近年火热的“智能驾驶”话题泼了一盆冷水——当车企将“智驾”作为卖点大力宣传时,消费者是否过度放大了对技术的信任?
从目前信息看,事故可能与车辆主动安全系统未能及时介入或驾驶员过度依赖智驾有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暴露出一个现实:**当下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辅助”阶段,而非真正的“自动驾驶”。即便是标榜L2+、L3级别的智驾系统,其本质仍是依靠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感知环境,而传感器可能因极端天气、突发障碍物甚至系统误判而失效。例如,特斯拉Autopilot曾多次因未能识别静止车辆或施工路段导致事故,理想汽车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也被曝存在识别盲区。
小米SU7搭载的智驾系统虽宣称“全场景覆盖”,但技术落地需要海量数据积累和复杂场景验证,这对新入局的小米而言仍是巨大挑战。事故或许只是个案,但它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技术永远存在概率风险,而生命没有容错率。”
“解放双手”“通勤神器”“零接管”……车企的智驾宣传语常让人产生“车能自己开”的错觉。某机构调研显示,超40%的消费者认为开启智驾后“可以不用看路”,甚至有人在高速上睡觉、刷剧。这种认知偏差与车企营销话术的模糊边界密切相关。例如,部分品牌将“人机共驾”包装成“自动驾驶”,用实验室理想场景的测试数据代替真实路况的复杂性,却对技术局限性轻描淡写。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故后的责任界定往往陷入“罗生门”。车企常以“用户未按规范操作”为由规避责任,而消费者则因缺乏技术认知难以举证。这种权责模糊的灰色地带,让普通车主成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
面对智驾技术,消费者需要建立两个核心认知:
1. 智驾是“副驾驶”,不是“代驾”
即使系统表现稳定,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路况,双手虚握方向盘。任何低头看手机、疲劳闭眼的行为,都是在用生命安全测试技术的极限。
2. 技术迭代≠风险归零
车企的OTA升级能优化算法,但无法消除物理世界的突发变量。雨天湿滑路面、行人突然横穿、前车违规变道……这些场景的复杂程度远超现有技术的处理能力。
技术应让人更谨慎,而非更傲慢。小米SU7自燃事件是一记警钟:在追求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对自然规律和生命价值失去了敬畏?真正的“智能”,不是让人类交出控制权,而是帮助我们在复杂世界中更清醒地决策。下一次启动智驾功能前,不妨问自己:如果系统下一秒失灵,我准备好了吗?毕竟,方向盘后的每一双眼睛,才是生命安全最后的防线。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技术再先进,也抵不过一个随时准备接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