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冠心病的5大常见误区,出现这4个症状,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前兆!
更新于:2025-04-06 01:05:37

一位被医生诊断为冠心病十年的患者,在我进行详细分析和冠脉造影检查后,成功摘掉了冠心病的帽子。她曾因每日服用大量药物而导致肝功能受损。事实上,这位患者患有轻度焦虑症,接受抗焦虑治疗后,近十年未曾住院。

实际上,许多冠心病患者至少存在以下五个误区:

首先,未经确诊便长期服用药物。过去,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只要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结合心电图显示缺血改变,就足以让医生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然而,这部分患者中,很多人并非真正的冠心病患者。

确诊冠心病需要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他汀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并需终身服用,这可能带来严重问题。因此,在开始服药前,必须确保确诊无误,避免误判。

目前,确诊冠心病的方法有很多。若危险因素较多,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血脂血糖和血压升高、饮食不节制等,且胸闷、胸痛症状典型,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休息或含硝酸甘油能迅速缓解,说明冠心病可能性较大。此时,建议直接进行冠脉造影,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并对病变较重者可直接进行介入治疗。

若怀疑冠心病但危险因素较少且症状不典型,可选择无创检查方法:

心电图运动试验,通过在运动平板或踏车上运动来观察心肌缺血情况。如有异常,再进一步进行造影检查。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评估心肌血流情况,通过图像显示心肌灌注区域。若发现心肌缺血,间接表明对应冠状动脉可能存在狭窄。

冠状动脉CT成像(冠状动脉CTA):通过CT扫描获取冠状动脉详细图像,评估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若冠脉钙化严重或患者心跳较快,误差可能较大。

其次,确诊后不认真服药。部分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斑块不稳定,表面伴有溃疡、炎症反应等,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然而,有些患者服药不规律,忽视生活方式管理,这类患者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于确诊的冠心病高危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使斑块更稳定。

第三,认为支架植入后身体会垮掉。有些人拒绝植入支架,担心一旦植入支架,身体就会垮掉。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医生建议植入支架是因为血管狭窄严重,达到75%以上,且斑块不稳定,反复发作心绞痛,随时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此时,一方面靠药物治疗,另一方面需用支架撑开最狭窄部位以保持血管通畅。

支架治疗后,血管通畅,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血管堵塞、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而非身体垮掉。

第四,忽视“残余风险”。有些人植入支架后一段时间内血管再次堵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没有妥善管理“残余风险”。

也就是说,治疗不到位。血管逐渐硬化堵塞除了与年龄、遗传有关外,还与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精神高度紧张、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冠心病患者必须管理好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戒烟戒酒,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减少精神压力,并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以及体重。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

第五,忽视危险信号。冠心病患者应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因为多数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前几天都有征兆。及时发现并干预这些征兆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冠心病患者若出现以下四种表现,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一是突发胸闷胸痛,表现为压迫感、濒死感,伴有大汗淋漓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发作前可能有劳累、激动等诱因,持续半小时不缓解,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二是胸痛频率明显增加。原本一个月发作一次心绞痛的患者现在几乎每周都会发作,甚至一天内多次发作。这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很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三是胸痛伴随晕厥。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并短暂晕倒,几秒钟后恢复清醒的情况应高度重视。这可能是冠脉主干血管一过性堵塞的迹象,随时危及生命。

四是胸痛伴随呼吸困难。若因胸痛而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哮喘发作,说明严重的心肌缺血已影响心脏功能,可能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表现。这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是病情危重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