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故乡卤汀河边少不了蚌螺蛏蚬之类的鲜美贝类,而螺蛳尤多。螺肉丰腴细腻,壳中尚无小螺蛳,是捡食螺蛳的最佳时令。
捡螺蛳颇具风情,有《诗经》中采薇采葛的意蕴。捡上来后,要把尖蜗螺、软壳子旱蜗螺、蜗螺的空壳拣掉,有时收获物里面还有蚂蟥、小甲鱼、蟾蜍什么的,惊得女孩们一阵惊叫,进而又吓得苇丛中的鸟雀扑棱棱乱飞。
水灵的村姑喜欢拧一只铅丝篮子去河边捡螺蛳。村姑们要捡足了螺蛳才停手。最后,大家挎着满篮子螺蛳,哼着动听的民歌,走进苍茫的暮色里。
螺蛳捡回来后,要用清水养在盆钵里,滴几滴菜油养着,让其吐去泥污。还要用罩子罩住盆口,以防青螺爬出。养到第二天,母亲就蹲在苦楝树下剪螺尾。夕阳余晖映照中,母亲低眉躬腰的身姿如俏绣娘在穿针引线。然后母亲备好葱段、姜片,待油锅烧热后,嗤啦一声倒入螺蛳爆炒,再倒进酱油,加水焖烧。
不一会儿,灶台上热气腾腾,香气弥漫整个灶间。揭开锅盖,焖熟的螺蛳出锅了,一阵阵鲜香兼具的氤氲热气直扑鼻翼。拈一粒轻轻一吮,脆爽又鲜辣的螺蛳肉就随着舌尖裹进了口中,味蕾立陷鲜美的沼泽中。
吃晚饭时,夹起油汪汪、绿莹莹的炒螺蛳,“嘬嘬嘬”地吸着,桑木桌上很快堆了好多壳儿。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低着头、吸螺蛳的身影凝固成一幅经典的油画,悬挂在心灵深处。
乡村黄昏,暮色清凉而欢悦,人们总能闻到悠长小巷里煮饭炖螺蛳的鲜香。青螺洗净,加上葱蒜,等锅里的米饭冒泡时,装进小瓷盆放进去即可。炖螺蛳,特别香,好吃,一碗饭,不费劲就下肚了。油渍渍的螺蛳壳儿早堆成了一堆,洋溢着农家生活的愉悦和自足。
螺蛳肉细腻鲜美,清淡爽口,可红烧,可汆汤。烹调时配着紫苏叶、蒜头,吃起来肉质嫩滑,咸中带鲜,齿唇留香。家乡“溱湖八鲜”必有螺蛳的身影。以其为主料的乡土菜肴愈来愈受到食客们的青睐。
农家常见的吃法是螺蛳肉炒韭菜。村妇挑出螺蛳肉漂养在清水里。鲜嫩韭菜入锅翻炒,再倒进螺肉,起锅后可闻到一阵喷香。盛进青花瓷盘后,撒上胡椒粉,黑白相间的螺肉衬着碧绿的韭菜,俨然一幅雅致的明清小品。河鲜和春蔬的混合香味,令人品咂出田园生活的清苍疏旷。
酒糟螺蛳味道鲜美,令人垂涎。村妇擅用钵子将螺蛳及葱姜一干作料装好,挖两勺糯米酒糟,加水入钵,炖在饭锅里即可。家人扒拉着粳米饭,吮吸着被酒糟醉倒了的螺蛳,舌尖上的滋味确是百转千回,随即进入“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的美妙境界。
我性喜徜徉老街,摸进一家排档,就着小餐桌,呷着啤酒,用牙签挑食清炒螺蛳,心情悠闲。仰望灯火阑珊,想起老家屋后水塘边身披绿藻的螺蛳,想起老家北墙上挂着的趟网和竹篓,顿生莼鲈之思。吸吮螺蛳,让人品咂出渔樵闲话、布衣往来的意味,感觉寻常日子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渺远与旷达。
陪家人逛超市,看到一大盆清煮螺蛳,禁不住捏一粒塞进嘴里,韧劲里透着绵软,思绪早飞到故乡的餐桌上。螺蛳的清香,有乡愁的味道,就像水边丽人正在你耳边喁喁低语,令人心里一片波光旖旎。
【来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