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区里听到几位妈妈聊天,话题是“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有位妈妈说:“我从来不主动给孩子钱,要让他知道赚钱不容易!”另一位妈妈立刻附和:“对啊,现在的小孩太容易得到钱了,根本不懂珍惜。”
但你知道吗?这种“让孩子觉得钱很难要”的教育方式,反而可能埋下隐患。
一、孩子不敢要钱,可能比乱花钱更危险
1、形成“讨好型”性格
总是担心开口要钱会被批评的孩子,慢慢会变得不敢表达正常需求。这种压抑可能延续到成年后,在工作中不敢争取合理报酬,在感情中不敢提出合理要求。
2、报复性消费的隐患
小时候对金钱过度克制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管控(比如上大学后),很容易陷入报复性消费。因为长期被压抑的欲望突然释放,反而更不会管理金钱。
二、聪明的父母这样给孩子零花钱
1、固定金额+自由支配权
小学阶段就可以开始每周给固定数额的零花钱,并明确告诉孩子:“这是你的钱,买零食、小玩具都自己决定,但用完就要等到下周。”
2、设置“赚钱”小任务
除了基本零花钱,可以让孩子通过额外劳动(比如帮邻居取快递、整理废旧物品卖钱)获得收入。这样既让孩子明白劳动创造价值,又不会觉得“要钱可耻”。
3、故意给点“犯错空间”
当孩子一下子花光所有零花钱时,不要急着批评。让他体验几天“没钱可用”的感觉,这比说教100遍都管用。
三、比给钱更重要的事: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1、带孩子去银行开账户
把压岁钱、劳动收入存进去,让孩子看着数字增长,比单纯说“要节约”更有说服力。
2、玩“超市购物”游戏
低年级孩子可以用玩具纸币做预算,高年级可以尝试让孩子规划一周家庭食品采购,在实践中理解性价比。
3、公开讨论家庭开支
适当让孩子知道“房贷要还多少”“水电费多少钱”,他们会更理解父母为什么有时要说“这个太贵不能买”。
金钱教育的关键:让孩子既懂得珍惜,又不觉得匮乏
见过一个很棒的案例:有位爸爸每次给孩子买玩具前都会说:“爸爸工作X小时才能赚到这个玩具的钱,你觉得值得吗?”久而久之,孩子自己就会衡量价值。
下次当孩子怯生生地说“妈妈,我能要10块钱吗”时,别忘了:你的回应方式,正在塑造他一生的金钱性格。
温馨提示:内容中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构成用药指南,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