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识——柴河
更新于:2025-04-06 14:09:17

柴河,东北地区南部河流辽河的支流。发源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英额门镇转湘湖老虎顶子西南,全长131.7公里,流域总面积1432.84平方公里,于铁岭市银州区双安桥北汇入辽河。

柴河发源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英额门镇转湘湖老虎顶子西南,一说清原县东部的天桥岭。流经清原县、开原市、铁岭县、铁岭市银州区等3个县(市)区的8个乡镇。

辽宁东部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形,是由于板块碰撞、地壳抬升等作用形成的,为柴河的形成提供了地形基础,使水流能够在地势落差作用下汇聚成河。

柴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为集中,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在地面形成径流,水流沿着地势低洼处汇聚,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河道和水流,这是柴河水源的主要补给方式,也是其能够维持河流形态的重要因素。

在柴河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河流袭夺等现象也可能对其河道和水系产生影响。相邻河流之间由于溯源侵蚀能力不同,可能会发生河流袭夺,使柴河的流域范围、河道走向等发生变化,进一步塑造了柴河现今的水系形态。

- 上游段:从柴河河源到清原县,此段河道穿行于长白山余脉山区,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呈V型河床,底质为卵石和细沙,如清原县内河段,河槽宽约60米,水流清澈,含沙量小。主要支流有挠贝河、代庄河、上汪河等。

挠贝河发源于开原市上肥镇挠贝村境内的挠贝岭,高程365米,流经挠贝村的北甸子屯、挠贝村等多个村屯,在上肥村境内柴河右岸汇入柴河,高程181米,河道全长约12公里,属于辽河的二级支流。

- 中游段:从清原县流出后,柴河流经开原市上肥地、下肥地、靠山等乡镇。此段河道比降变缓,河床逐渐稳定,下切作用减弱,旁蚀作用增强,河槽逐渐拓宽,河道开始出现弯曲,有滩地出现,河宽一般在40-100米之间,主河槽宽30-50米。

南柴河是中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南柴河发源于开原市黄旗寨镇上顶子村境内,流经黄旗寨镇多个村庄,在靠山镇金龙村境内柴河左岸汇入柴河。此外,大寨子河也属于中游支流,在开原市三家子村东汇入柴河。

- 下游段:柴河下游从柴河水库至铁岭市区北部注入辽河的河口段。此段有柴河水库调节水量,河道宽阔,水流平稳,纵比降小,流速慢,河道中淤积作用较显著,浅滩较多,河曲发育,如铁岭市城区段柴河,部分河段因多年前采砂、淘金留下众多坑、沟。

下游主要支流较少,接近河口段基本无较大支流汇入。下王堡河可视为相对下游的支流,它发源清原满族自治县朱家堡,经马家堡,向西北过菌家堡、卢家堡,折向南流至下王堡,又向西南于北威子入柴河。

柴河整个流域由东向西呈一带状,地势东高西低,植被较好。河道比降较大,河床冲淤变化较小,水流清澈,泥沙较小。

受降水影响,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降水多,水位高,冬季水位低。柴河水库建成后,对下游水位起到了调节作用,使下游水位变化相对平稳。

柴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河流有结冰期,一般从11月下旬开始结冰,到次年3月中旬解冻,结冰期约4个月。

流域内有顶堡灌区、柴河灌区等,为周边农田提供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促进了农业发展。柴河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下游地区的农业灌溉起到关键作用。

水力发电如金家水库水电站,装机容量200千瓦,虽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发电量有所波动,但仍为流域内提供了一定的电力资源。

柴河为流域内部分工业企业提供了生产用水,支持了工业生产的进行。柴河水库等水域为渔业养殖提供了场所,通过养鱼增加了经济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柴河流域在古代是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先秦时期,这里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秦汉时期,匈奴势力逐渐强盛,柴河流域成为匈奴与中原王朝争夺的地带。

辽代时期,契丹族在此建立政权,柴河流域是辽代重要的经济和文化区域之一,辽代的一些城址和墓葬在流域内有所分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金代时,女真人崛起,柴河流域归属于金代的上京路管辖,金代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文物。

清代时期,柴河流域是封禁之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和矿产资源。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封禁政策逐渐松弛,大量移民涌入柴河流域,进行开垦和定居,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近代以来,柴河流域见证了中东铁路的修建。中东铁路的支线经过柴河流域,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物资运输和贸易往来,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技术。

抗日战争时期,柴河流域是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之一,抗联战士在这里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遗址。

柴河流域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以上内容整理自公开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