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孩子做完作业,兴冲冲地拿给你看,你第一眼就盯着那个写歪的字,“这个‘好’字写得太难看了,下次要注意!”
孩子端着一杯水递给你,结果你说:“怎么端杯子都端不稳,小心洒了!”
生活中有一种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过任何小事。不管是做作业时握笔的姿势,还是餐桌上的饮食选择,他们似乎总能找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这些纠正不仅仅是善意的提醒,而往往带有指责、批评甚至否定。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就像一扇门,被一次次关上了。他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永远得不到认可,干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这样就不会“挨批”了。
甚至越发焦虑、逆反、或者干脆直接“摆烂”。
01“不断纠错”对孩子的影响
“纠错型”父母总是以爱为名去约束和控制自己的孩子。
据心理学家调查:
在北京市某重点小学的心理健康普查中,68%的焦虑症学生家长存在过度纠错行为。
这些家长像永不疲倦的质检员,将孩子变成永远"不合格"的残次品。
01孩子依赖性强
频繁的过度纠正,可能会让孩子习惯于依赖父母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当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甚至替他们做出决定时,孩子会逐渐失去自主性,习惯于等待他人的指令。
这种依赖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成长空间,还可能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感到无助和迷茫。长期缺乏独立实践的机会,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02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在专注地做某件事情时,父母的频繁纠正往往会打断孩子的思维和行动,使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这不仅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更会削弱亲子之间的信任感。
孩子的专注力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能力,被频繁打断会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低效率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专注力不足的孩子,往往会陷入苦于学习的恶性循环中:因学习效率低、课堂吸收率差、回家作业完不成、成绩不理想,父母就越发压缩孩子的时间拿来弥补学习,孩子就越厌恶和逃避学习......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水平,与大脑中的额叶发育情况有着紧密的关系。
前额叶是我们的理性中枢,它更多地是负责掌管条理性、执行和协调,就是大脑的一些重要部位。它帮助孩子学会计划、思考、控制冲动行为,引导我们去拒绝种种诱惑。
前额叶担任的是“导演”的角色,它在导演剧情。如果前额叶造成损害,那他的注意上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和思考问题,更不能进行周密的逻辑推理,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对事物总是健忘,行为反应迟缓,性格偏执、孤僻、情绪波动、喜怒无常。
而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大脑的生理基础的。
孩子本身注意力会比大人差,但同时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可塑性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训练来促进孩子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通过多点位精准的刺激大脑特定区域,对大脑的前额皮质进行科学、精确的锻炼,使该区域的脑神经变得更加强壮、更加的发达 。从而来刺激脑神经,使大脑神经元增加,神经递质传递效率增加,让孩子更好的提升注意力。
03亲子关系紧张
频繁的纠正可能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当父母总是急于指出孩子的错误,而忽视他们的努力和感受时,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
这种持续的否定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信,甚至对父母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
长此以往,亲子之间的沟通会变得困难,孩子可能选择封闭自己,不再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
02做“成长型”父母
适度的纠错是必要的,但过度干预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和自主能力。
与其追求完美无缺,不如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包容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尝试与进步。
当父母减少控制,转而以引导和支持的方式陪伴孩子时,他们才能真正展现自己的潜力,绽放独特的创造力。
01学会“抓小放大”
做教育要学会抓小放大,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应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而不是过度干预。
通过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02学会闭嘴,给孩子多点包容心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大概只有20%的错误是需要马上改正,另外那80%的错误,是要在孩子的成长中慢慢学习的。
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5次认可肯定+1次批评纠正”的原则。
这样,我们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才会真正有力量,孩子也才真正听得进去,真正用心去改。否则,纠正太多,说教太多,孩子都麻木了,对我们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根本起不到纠正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耐心,适时放松要求,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某些时刻,学会“适时沉默”,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和成长,往往比过度干预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