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5月22日,封面新闻报道,在四川芦山林场的一处人工种苗基地当中,一株灌木开出了一朵白色的花。
在春末夏初之际,林场的工作人员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这朵花,花朵硕大而洁白,直径在15厘米左右,花瓣通常9片,排列整齐,呈放射状展开,花型优雅宛若天女散花,因而得名“圆叶天女花”。
它的花色洁白无瑕,带有淡淡清香,与许多木兰属植物不同,它的花朵略带下垂之姿,显得温婉可人。
这样一朵美丽的花朵,是林场中的工作人员期待了8年的的花朵。
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何培育了8年才开出第一朵花?
«—【·地震后发现·】—»
2013年,四川庐山发生地震之后,芦山林场就对受灾区域的珍稀野生植物展开了调查,发现了这种植物的踪迹。
这种植物名叫圆叶玉兰,属于木兰科木兰属,是木兰属中体型较大的落叶灌木种类之一,它是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的中部和南部等地区,海拔2600米的林间。
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是木兰科植物生长的理想环境。
然而,由于其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加之个体数量稀少,目前在野外已很难见到大规模的天然群落,大多为孤立的、零星分布的残存植株。
因为圆叶玉兰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大量野生植株遭到破坏,其中有很多都被剥皮入药,圆叶玉兰本身就处在濒危的险境当中。
它们大多生长在沟谷附近,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圆叶玉兰的部分生境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了原有的林下环境,导致一些零星分布的个体被掩埋死亡或栖息地丧失。
相比于周围更加高大的乔木,圆叶玉兰竞争力不强,阳光、土壤养分等长期不足,野生种群更加危险。
为了保住这一珍稀植物,2015年,林场决定对圆叶玉兰展开拯救与保护,并尝试人工繁育。
经过寻找,人们在林场内一共找到了400多株野生圆叶玉兰,护林员对每一株圆叶玉兰都进行了归档和编号,全部保护起来。
并且还在圆叶玉兰集中分布的区域建立起了围栏,长度有9000多米,在每个集中分布的地方还专门竖起了宣传牌,呼吁更多的人保护圆叶玉兰。
但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这些野生植株的生长情况都不容乐观,有些植株的根部已经裸露出地面。
护林员开始对每一株受灾的植物进行维护,在植株的根部垒起石墙,防止进一步发生水土流失。
有些植株扎根的地方土层已经被冲刷得很薄,护林员就在它们的根部培土,维持植株的生长,在护林员一点点的修复住下,芦山林场受损的林地也在逐步恢复当中。
«【·人工繁育8年开一花·】»
除了就地保护之外,人们也在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人工繁育,想要帮助圆叶玉兰扩大种群规模。
圆叶玉兰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但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它们原本的自然生境受到了破坏,于是人们就在尝试让其适应低海拔的环境。
最初工作人员就在山上搭帐篷,每日研究圆叶玉兰人工繁育,但是经过一年的尝试,扦插和嫁接都无法繁育成功,只有种子育苗的方式可行。
但是它的种子不易萌发,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同时种子寿命短,易受霉菌感染,在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萌发并成长为幼树的概率极低。
后来林场特意在低海拔地区建立了一个苗圃用来培育圆叶玉兰,为了尽量还原它们的自然生境,人工从它们的原生地挖来了土壤。
为了避免阳光直射,护林员就在苗圃上方拉起了遮阳网,控制温度,为圆叶玉兰适应低海拔环境提供条件。
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工作人员就会在苗圃中撒下种子,这些种子都是来自生长在林场中高海拔地区的野生植株。
每年收集种子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野生圆叶玉兰的种群分布比较零散,采集种子也需要漫山遍野地跑。
在8年前,工作人员在苗圃中撒下了上万粒的种子,但是最终成活下来的却寥寥无几,只有一两百株。
在种子育苗的期间,人们也一直在尝试嫁接,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嫁接的植株花期会提前很多,但是人们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2024年4月,人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第一朵花。
这第一批培育了8年之后的植株终于有了收获,这棵圆叶玉兰的主干直径只有5厘米左右,按照人们的预估,它们至少需要10年才能开花。
发现这对话的人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这些年来一直在从事圆叶玉兰人人共培育的人员,这是圆叶玉兰在低海拔区域开出的第一朵花,它的出现也证明了人们尝试低海拔人工培育圆叶玉兰的可行性。
之后,人们还曾尝试将在低海拔区域人工培育出来的圆叶玉兰移植会高海拔地区,也就是它们的原生生境,一共移植了150多株,也取得了成功。
圆叶玉兰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如今,通过科学研究和生态恢复的共同努力,圆叶玉兰正逐渐摆脱灭绝的阴影。
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当地圆叶玉兰的野生植株数量也已经突破了550株,未来人们也将继续进行培育,帮助圆叶玉兰逐步脱离濒危的险境。
参考:
人民网《圆叶玉兰“回归”记(美丽中国·林场有故事③)》,2025-4-7
封面新闻《在四川低海拔苗圃里,人工培育的圆叶玉兰第一朵花开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