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贾母和刘姥姥都说「太素净犯忌讳」?
更新于:2025-04-08 21:25:20

最近一位华裔女作家李翊云因为两个儿子分别于2017年和2024年陆续自杀,近期给杂志写文、接受鲁豫采访,而被广泛关注。

看到有攻击李翊云的,说两个孩子这样,她作为母亲肯定有问题;也有表示理解和同情的,说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她是一个好妈妈。

李翊云简介

李翊云(Yiyun Li,1972年生),女,旅美华人作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祖籍浙江省缙云县稠门,出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国爱荷华大学,免疫专业硕士,艺术创作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任教,兰登书屋的签约作者。主要作品有《千年敬祈》《金童玉女》《漂泊者》等,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面对命运,人是完全弱小无力的,要如何强悍,才能扭转两个自己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的结局?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李翊云本身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有情感障碍的,过于素净的。看她给《纽约客》写的文章《李翊云:两个儿子的生与死》,作为母亲,我能深刻感受到她的痛苦(把悲伤诉诸文字,并不是她不够悲痛,每个人表达和纾解的模式不同),我们永远不能怀疑一个母亲失去她的孩子的悲伤。但是我宁可看到这个母亲大哭大闹,哪怕撒泼打滚——当然,如果她是这样的性格,那之前她自己就不会抑郁到要自杀了。

他们的家庭谈话聊的内容是类似于:

加缪的戏剧《卡利古拉》中很经典的一句话“人终有一死,且并不幸福。”

“人要如何才能从这样一句话中走出来呢?” 李翊云问小儿子,“我已经好几天一直在想这句话了。”

小儿子:“这句话很有感染力。”

这是我曾经挺羡慕的生活场景,跟家人在餐桌上谈论文学和哲学,但是现在只觉得,他们家庭的生活底色过于素净冷清、不食人间烟火了。现在我更喜欢谈论孩子教育、周末去哪遛娃、哪款鞋子舒服、俄乌局势、菜肉价格。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一个孩子的养育者很简单直接、粗俗热烈、“一盆火似的爱孩子”,给孩子营造的生活环境是充满烟火气的,那么这个孩子大概率也不会自杀——没有归罪于李翊云的意思,只是想表达,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于她是如此,于她的孩子也是如此。

不只是家庭氛围,家庭布置也同样忌讳过于素净。

红楼梦里面,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贾母和刘姥姥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都嫌宝钗的蘅芜苑太素净,觉得恐非吉兆。好像是这样的,我初中时候喜欢黑白灰驼色的衣服,我妈就不太认可,她更愿意把我打扮得花红柳绿的。长辈大多喜欢花花绿绿,为何他们会觉得「太素净犯忌讳」呢?

传统风水认为,衣着和环境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会影响人的运势。过于素净(如纯白、灰黑等冷色调或缺乏装饰)可能被视为“阴气过重”或“五行缺火(活力)”,容易让人联想到萧条、冷清,甚至与丧葬、衰败的意象关联。

反之,适度的色彩和装饰(如红色、金色、绿植等)象征阳气、喜庆和生机,符合吉祥的审美。所以,哪怕现在的“性冷淡风”装修风格,也一定会增加绿植点缀。

而且,对生活环境的布置往往反映主人的性格和思维观念,像宝钗那样,房间过于素净,连吃的丸药都叫“冷香丸”,侧面显示她过于理性冷淡,与世俗炽热相背而驰。如果是历尽世事的老人也就罢了,年轻人这样的心境,那么遇到事情,她的抉择,大概率是不容易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幸福。

现在人到中年,我越来越认可很多传统的说法。

重新思考“过于素净”这件事情,我发现,不管是李翊云孩子的悲剧,还是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更容易抑郁,根源就是,生活底色和思维都过于素净了。

在《红楼梦》宝玉参禅那一章,就借用宝钗之口说:“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支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年轻人最好不要轻易参禅论道(在老师指导下成体系学习除外),经历太少,而思考太多,如果过于沉溺文字,没有引导,上升到哲学佛学层面之后,身体这个容器承受不住那么多那么深重的迷思,极有可能引发从精神到肉体的崩溃。

我曾经一度在这种危险的边缘。所以我非常理解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避免自己步入那种境地的。

我是个早熟的人,从小就心思细腻敏感又爱阅读和思考,六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这种大部头的书,经常要面对别人的疑问“这么小读得懂嘛?”,没有可以一起聊文学的人,又有很多问题想不透,所以在很长时间,我跟身边的同学都有点格格不入,只在好朋友面前完全表达自我,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那种林黛玉式的女孩(当时也瘦,咳咳)。有点淡淡的忧郁;有我非常想挣脱的“淑女”称号;喜欢银,觉得金太俗了;将来想隐居山林;有点矫情,希望我未来的爱人是那种,我一个眼神,你就懂我的千言万语。学生时代写作文在同学中算是“以文采著称”,因为过于痴迷读书,也曾被舍友称“不食人间烟火”、“活在书中”,我闺蜜也一直坚信我能成为作家,为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念叨我,赶紧写书。

但是,在我看来,大部分著名作家基本都是有一点“思维过于素净”的病态忧郁和静世感的,极度敏感又脆弱——这是这个群体大部分人感受生活和输出文字的必备特质。我在初中的时候看过某个女作家的日记集,更加深了这种感受,并且本能地抵触。比如李翊云也是这类,她的文学成就是璀璨的,而同时生活是不幸的。

思维的极致素净容易造成痛苦,痛苦是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肥沃土壤,但是,一不小心却容易自我毁灭或者伤害身边的人。

我不想自己变成那样,所以主观倾向地选择更粗糙顿感的自我性格培养和更有烟火气的生活方式。我会积极“入世”,热爱运动,参加社团活动,不追求完美,宽容对待自己,对人对事更顿感一些,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对一切保持好奇心和童心,会跟同学嬉笑打闹,也喜欢呼朋引伴一起出去玩。大学时候我已经跟之前很不一样了,大学毕业之后也经历过一些社会毒打,慢慢变得非常皮实、热烈、有韧劲儿、充满烟火气和生命力。

这在于“大到人生大事、小到日常吃穿住行”里的每一个选择,自己主观倾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定好了一个目标,用三年五年十年的时间慢慢地修正,你就会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放弃了对文采和思想深度的追求,先过好平凡的热乎乎的生活。世上可能少了一个稍显平庸的浪漫主义非著名作家,但是,我自己获得了鲜活热烈扎实的人生。现在人到中年,工作和养娃之余,搞一搞公众号“写写生活小传,远离宏大叙事”,不为谋生,不必纠结阅读量,只是分享生活,传播能量,聊以自娱,也挺不错。

比如写这样一篇东西,我着急出门遛娃也没经过打磨润色,顶多算基本成型,不管从文采还是思想深度,都不出色,管他呢,我想写就写,想发就发,读者愿意看的就看,不愿意看的就不看。我高兴就好了。除此之外如果还能帮到几个心理上饱受困扰的人,那简直太棒了。

说不定,经过岁月沉淀,等我老了也能写出点好东西,能有那么一点点文学建树,谁知道呢。

没有也无所谓,又不指着这个吃饭过日子。

以上是我的心里路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回李翊云这件事,还是要珍爱生命,无论贫穷富有,谁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烦心事,生而为人不容易,别轻易放弃。

注意生活和心理上都别过得太素净,俗气一点。不开心的时候出去跑跑步、打打球、爬爬山,先“强健其体魄”,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连心理困扰也一并给解决了。五一之后国家的12356心理热线也开通了,可以尝试拨打寻求帮助。遇到难题不知道咋办,可以找家人朋友倾诉一下,网上也可以找优秀的陌生人问问解决办法,比如微信公众号里的“叫熊太行也行”、B站的“罗兰朵女士”(我虽然远没那么优秀,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给我发私信聊聊)。严重到有伤害自己行为的,及时找心理医生干预。

以及,平时不开心的时候“没必要、不至于、关你屁事、关我屁事”几个字,就能解决大部分烦恼。

小S的日子,很难了。
小S的日子,很难了。
2025-04-14 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