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井巷:宋代状元曾从龙出生地
更新于:2025-04-09 04:16:14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林家大厝正门在西街356号

2017年,林家8个兄弟姐妹和家属在天安门前合影。前排为林家姐妹和妯娌,后排左二是林祖赓,左四是林祖乙。(林祖赓/供图)

曾从龙裔孙曾士谦在1809年题写的“状元井”

曾井巷示意图(陈慧芬 制图)

林家大厝厅堂上挂着“书香门第”匾额,两侧是复制的祖训对联。

曾井巷内支巷交错,几处面对巷口的墙角立了石敢当,这也是传统古巷文化的遗存。

中西合璧的林家大门造型别致美观

曾井巷2号 走出交通部副部长和厦大校长

曾井巷2号与西街356号曾经都属于林家大厝,这座大厝始建于1911年,户主林志育与翁淑荣夫妇重视教育,育有8个子女,包括4男4女,4个儿子包括原中国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赓、湖南大学教授林祖勋、高级工程师翁志恩,女儿们也在教育、医学、科技等行业崭露头角、各有建树。

林祖赓介绍,林家大厝的大门看起来较窄,其实以前两侧有七八间房全是林家的。西街自古属于泉州繁盛之地,寸土寸金,林家便将两侧作为商铺,中间留一道私宅大门。林家大厝是闽南传统民居风格,但大门的束腰尖拱状牌额,左右配以尖顶环形小柱,有着伊斯兰建筑的风格,这是泉州自古以来的中外交流痕迹,也说明建造时运用了当时最流行的建筑语言。

林祖赓说,林家有一副对联:自祖宗积德数百年忠孝休声贻我后,愿子孙承家千万世诗书文采耀人前。林家世居泉州西街,辈分排行为“竞星为国用,元德世祈兴,祖训长垂远,胚基永嘉诚”,到了曾祖父林世川这一代,生意已经做得很大,商品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内外。林世川于清代宣统三年(1911)建起了林家大厝,大厝建好后,便在大厅挂上了这副对联。当时除了林家大厝,林家在如今西街泉州影剧院附近、基督教泉西堂对面均有房产。曾祖父当年在古城很有声望,祖母粘甘娟是台魁巷金国皇族后裔粘氏的女儿。林祖赓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一家人会去台魁巷粘家拜年。

林祖赓小时候跟着父亲辗转各地,由于生活艰辛,没办法正常上学,白天在学校帮忙做校务,到了晚上父亲便单独辅导他,他先后在西隅小学、升文小学断断续续读过几个学期,初中时仍然无法正常上学,有时要休学去劳动赚学费后,再去上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校长才有机会以优异成绩考上公费的培元中学,1952年毕业后考入了厦门大学化学系,后曾历任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副校长、校长。

泉州状元井 “一门四相”贤才汇聚

曾井巷中,有一口著名的“状元井”,南宋庆元五年(1199)状元曾从龙(1175—1236),据说诞生于家中这口水井边,这口井后被称为“状元井”。

状元井的井盘由花岗石砌成,呈八角形,有两个井孔,边长38厘米,对角线92厘米,井孔径23厘米。状元井南侧墙上,有曾从龙裔孙曾士谦在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修浚状元井时,题下的三个楷书大字“状元井”。状元井两侧分别有1984年泉州市文管会立的保护碑、1998年列入泉州市第四批文保单位的保护碑。

宋朝时,“龙山衍派”曾家有4位宰相(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曾从龙为状元),人称“曾半朝”“一门四相”。曾从龙是北宋名相曾公亮的四世从孙,而曾公亮是我国第一部官方军事科学百科全书——《武经总要》的主要编撰者,闻名世界。

曾从龙,字君锡,初名一龙,别号云帽居士,虽说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到了曾从龙这一代,家世已不如以前显赫。曾从龙自幼勤奋攻读,24岁高中状元,因“一龙”之名有碍圣讳,皇帝宁宗以《易经》“云从龙,风从虎”之句,赐名“从龙”。宁宗在《御笔改名敕》中,称赞曾从龙“有经纬之文章,乃天下之贤才;具经纶之猷略,作上国之利宾”。

曾从龙故宅20世纪60年代之前还可看到残迹,如今已经湮没,留下一口已经淤塞的状元井。

清代道光《晋江县志》记载:“状元井,在曾井铺曾井巷奎星楼前。”传说曾从龙在中状元之前,井在曾宅门口,凡是有人经过,会有鳌头出现在井中,后人在此筑楼,祀大魁神像,这里也称“鳌头”。

曾从龙为官清正,曾上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在湖南任安抚使时,抚安峒民,威惠并行,兴学养士,湘人感其恩德,曾立石纪之。遗作有《曾少师诗文集》,在《题衢州顺溪馆》一诗中写道:“红照西沉暂解鞍,偶然假馆岂求安。新丰独酌谁为侣,坐对窗前竹一竿。”从诗中不难读出这位泉州状元在烦冗的公事之余,依然不减中国传统文人的恬淡一面。

即时零售仍然是蓝海
即时零售仍然是蓝海
2025-03-25 07:23:09
清晰鲜活的三国故事
清晰鲜活的三国故事
2025-03-25 07:29:44
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
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
2025-03-25 07:33:59
赶制出口订单
赶制出口订单
2025-03-25 07: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