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照进现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即将在北京开跑
更新于:2025-04-09 14:14:09

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半程马拉松——这个连科幻电影都未曾上演的场景,即将变为现实。4月13日,北京将举行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届时将有20多家企业和高校的自研团队来到现场。

历史性的“人机半马之约”背后,有哪些核心看点?机器人完赛将面临哪些挑战?为何让人形机器人“跨界跑马”?

视觉中国图

全球首秀!“钢铁侠”迎战半程马拉松

据北京亦庄公众号消息,3月4日,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发布消息称将于4月13日举行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同期举行,采取人形机器人与人同步报名、同时起跑,共跑21.0975公里的创新形式办赛。

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表示,人形机器人将与运动员在起点同时鸣枪起跑,共跑同一路线,但拥有单独赛道,全程采用铁马隔离或绿化带隔离的方式保障人机安全。

根据研判,本次赛事将机器人的关门时间设置为3小时30分钟左右。在比赛过程中,机器人可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依据比赛过程中完赛时间、机器人更换次数进行综合评价,比赛过程中更换机器人每次罚时10分钟。李全表示,今年参赛的机器人应具备人形外观、可以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而非轮式结构。在控制方式方面,机器人可以是手动遥控(包含半自主),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参赛团队须遵守赛事规则,包括比赛路线以及任何特定的技术要求等,并确保机器人不会对赛道、其他参赛机器人和周边人员造成损害。同时,为打造赛事的科技氛围,赛前起跑仪式将由机器人主持,赛后将举办机器人大秀场和互动体验等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赛事设置了冠、亚、季军,奖金分别为5000元、4000元、3000元,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优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意奖等系列奖项,还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准备了丰厚奖励。

北京,报名参加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机器人进行了第一次实地路面测试。视觉中国图

机器人选手将面临哪些挑战

多位业内人士介绍,事实上,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小挑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介绍,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为了完赛,机器人首先要有适应长距离奔跑、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其次,机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还有,“跑马”充分考验机器人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都对机器性能提出较高要求。由于产业发展还有不少技术难题有待攻关,户外复杂的自然条件也将对机器人运行产生扰动。从现阶段看,机器人可以与人共跑,但还达不到“共赛”的条件,所以,此次赛事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

那么,机器人选手们准备得怎么样了呢?3月28日晚上,在北京亦庄,报名参加半马的机器人进行了第一次实地路面测试。

来参加此次测试的,是已经完成报名的6家机器人参赛队,占到了所有参赛队伍的近四分之一。第一台出发的是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

天工机器人身高1.8米左右,相比较于其他的人形机器人,它的步幅会大一些,提高了奔跑速度。机器人在引导员引导下,向前奔跑。

随后出发的,是来自北京昌平的松延人形机器人,身高大概1.2米左右,主要特点在于先进的关节设计和驱动系统,具备高度灵活的运动能力,可实现快速移动、转向及复杂动作。小巧可爱的它,跑起来很像一个小朋友。

要完成21公里的半马,基本上每个机器人都要在途中进行几次换电操作。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保障团队进行保障,这就如同F1比赛中,赛车要进入维修区更换轮胎是一个道理。

参加测试的一共有6支队伍,每家机器人的技术特点都不一样,大家测试的内容也不相同。一些参赛机器人最高奔跑时速达到12公里。考虑到路跑对躯体冲击较大,有机器人增加缓冲装置,有的还穿上了特制跑鞋。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跑马’的本质,是人类的想象力和梦想在奔跑,这是比赛的最大看点。”北京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说,无论结果如何,当人形机器人冲过终点,除了速度、名次,它所留下的足迹比奖牌更加珍贵。21公里的赛道终会跑完,但人机协同的探索不会停歇。

天工机器人进行实地测试 视觉中国图

科技为何与马拉松“跨界”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实时数据监测、3D画面捕捉、裁判执裁等,既提高了运动员训练效率,也让竞技体育变得更加公平,彰显出科技赋能生活的美好价值。

此次人机共跑“半马”背后,正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找到了与人、与体育、与马拉松的“最新交汇点”。业内人士表示,“半马”运动实现了“挑战性与可及性”的完美平衡,不仅参赛“门槛”友好,而且侧重对参赛选手体能、意志力的综合考验,最终带给人强烈的成就感。而人形机器人跑“半马”,也是看重这些特质,希望用“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服务于人。

人机共跑有何意义?熊友军认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

有参赛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器人“跑马”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同时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一方面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一方面也因为奔跑涉及全身协同运动控制,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

这将打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全新应用空间。推动产品进一步投身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等社会和生产场景,甚至走进家庭参与养老陪护等,成为人类生活助手。随着能力逐步提升,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成为专业跑者的陪练,直接“反哺”体育事业发展。

2025年3月14日,机器人“大壮”正在接受紧张的调试和精细化训练。这款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与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智能机器人,预示着未来智能科技在电力、医疗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视觉中国图

事实上,自打春晚机器人跳舞、Deepseek出圈以来,全国多地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力度明显提高,产业政策端密集催化。

仅3月3日,深圳就出台《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等4个文件。同日晚间,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发布视频《机器人群侠传》,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成果。随后,这条视频在网上刷屏,引发市场热议。

再往前推几日,《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也正式发布,其中提出要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在各种场合出镜率越来越高、产业政策愈加密集之际,多家企业与机构预测,2025年将迎来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的关键拐点。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等